拉斐爾最負盛名的的壁畫之一「雅典學派(院)」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 |
雅典學派(院)〔The School of Athens〕
1509-1510
壁畫,底寬 770 cm
梵蒂岡宮簽字大廳,羅馬
鑒賞:
「雅典學派(院)」是羅馬教皇朱利斯二世在1508年委托拉斐爾裝飾梵蒂岡教廷的四個新廳中的簽字廳中的一幅壁畫。拉斐爾共完成了這個廳中的四幅大型壁畫,分別為詮釋“神學”,“哲學”,“法學”與“文學”的“聖禮的辯論”,“雅典學派”,“原德”及“帕那塞斯山”,分掛大廳四周,被譽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巔峰之作。這裏介紹的是最負盛名的「雅典學派(院)」。此畫經近三年完成。當時拉斐爾才二十三,四歲,而米開朗基羅約三十歲,達芬奇約五十五歲。米開朗基羅的名畫 “最後審判”,就在隔壁的大廳。拉斐爾的壁畫在這兩位大師面前毫不遜色,雖然他才二十出頭。以他當時的年紀就畫出如此對人文主義及文藝復興文化深刻認識的作品,也許是其他大師所不及的。
顯而易見,在「雅典學派(院)」這幅壁畫的構圖上,建築學與透視法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一是制造氣氛,即布置了展開場景的寬闊空間,向縱深展開的拱門形成了人物活動的空間;二是簡潔的構圖,把眾多的人物按不同的組別加以布置安排。在這幅壁畫中,人物、學者、藝術家、哲學家全都被安排在一座宏偉的廳堂內,廳堂用柱子、壁龕、雕像、淺浮雕裝飾,這樣的布局突出了這個雄偉拱門的寓意及建築意義。
拉斐爾以天才的歷史透視感將古代及古代科學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他把與他同時代的藝術家和其他人的模樣作為作品中一些人物形象的基礎。畫中人物所表現出來的動作神態恰可其所代表的學說思想,無怪人說拉斐爾對歷史得描繪是這樣得心應手,生動具體,簡直可以與文字的效力媲美。

A.這位略微豐滿的人物即是哲學家-伊比鳩魯(Epicurus)(341-270BC),他頭戴葡萄葉冠,手中拿著厚書在做筆記。這位希臘哲學家主張人的快樂是在追求心靈中永遠的快樂。
B.在左邊壁龕中,手持古希臘豎琴的是理智之神-阿波羅(Apollo)。阿波羅也是太陽神,象征著和諧與節制。在這他代表哲學的教化與文明之力量。這影像是參考米開朗基羅的雕像作品-TheDyingSlave,這尊作品目前收藏在法國巴黎的盧浮宮中。
C.在伊比鳩魯右下方有一點禿頭的,正在一本厚書上寫著什麼的就是希臘有名的數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c.580-c.500BC)了。目前他對幾何學的理論,還在各級學校被教授中。畫中,他正對著一群迷惑的人們示範他的理論。他身旁的少年正幫他扶著那塊著名的石板,上面寫著樂律的原理,畢達哥拉斯也是音樂的化身。
D.畢達哥拉斯上方穿著軍服的人,是亞歷山大(Alexander)(356-323BC)。他是古代馬其頓(Macedonia)之王,也是亞裏士多德(Aristotle)的弟子。與他面對著暗綠色衣服,以手勢表達意見的人是蘇格拉底(Socrates)(c.470-399BC)。
E.前景,坐在臺階上,肘部支在一張石桌上書寫的是–赫拉克裏特(Heraclitus)(c.535-c.475BC)。這人物本來在拉斐爾的草圖中,並不存在。郝拉克裏特是一位有憂郁癥的哲學家,他每隔一段時間都要為人們的愚笨而哭泣。圖中,他穿著石匠的衣服,外型其實就是米開朗基羅。當初拉斐爾初到佛羅倫斯時,確被米開朗基羅的作品所震撼,所以將他畫入畫中,表示敬意。
F.這在畫中心即大廳中央的兩位,左邊的是-柏拉圖(Plato)。他腋下挾著「蒂邁烏斯篇」、另一手伸指向天,象征著哲學的理論派,他是以達芬奇的形象所畫的。右邊,一手拿「倫理學」、另一只手臂伸向前方的亞裏士多德(Aristotle),他代表的是自然,實驗的哲學。拉斐爾再一次成功地用簡單的形象來表達最復雜的思想。
G.這位骨瘦如材,斜躺在階梯上的老人是-帝歐根尼(Diogenes)(c.412-c.323BC)他是一位諷世者,他恨世人的占有欲太強而住在一個大桶之中,他戲稱自己為狗(TheDog)。他的禁欲主義描寫最透徹的是,他拒絕接受邀請去參加亞歷山大大帝的的加冕禮。而大帝遣人詢問有沒有任何事可以為老人做時,他說"只要你不要擋著我曬太陽"。
H.在畫中右邊壁龕中的是智慧女神-密羅娜(Minerva),他代表的是和平與防止戰爭。在這她也象征對知識的無盡追求。
I.畫的右邊,躬著身體的那位是希臘數學家,也是蘇格拉底的弟子-歐幾裏德(Euclid)(3rd-centuryBC)。他正在示範他的幾何理論,手執圓規量著一個幾何圖形,而他身旁熱烈討論的弟子們,在理解他理論的精髓。
J.畫面右邊,背對著我們的是二世紀的天文學家及地理學家-托勒密(ptolemy)他的理論是,"地球為宇宙的中心",他手托著的是地球儀。在他的對面,手托天文儀的是波斯先知-瑣羅亞斯得(Zoroaster)(c.628-c.551BC)
K.在托勒密旁的那張臉就是拉斐爾本人了。他是畫面中唯一看著外面(觀眾)的人物,而特別引起我們的註意。拉斐爾將本人畫入畫中是代表文藝復興的藝術創作觀-"藝術創作是心智的談話",強調藝術創作不僅是表現可見的形象,而且能表現理念。"雅典學派"讓畫家也進入學者們的聚會,使始終被當作手藝的藝術登上了智力與學識的殿堂。
「雅典學派(院)」這幅壁畫,從整個背景和構圖來看,就如同舞臺空間一樣。觀眾面對這幅畫就如同親臨劇場一般,這完全得歸功於透視法的魔術,能以二度空間呈現三度空間的縱深。拉斐爾將柏拉圖和亞裏斯多德變成劇中人物,這兩位男主角仿佛正在「表演」一出古希臘思想史。
圖中綠線為文藝復興繪畫著名的透視法,您領略了嗎?
發稿:2003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