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心靈甘露 > 詩文樂畫

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浪漫背後的清醒與理智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 : 大法弟子

縱觀唐詩宋詞,最富浪漫情懷的,當屬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這首詞描繪了元宵夜的盛景與詩人內心的追尋,句句華美,意境深遠。令人驚奇的是,整首詞竟未直接描寫所思之人的容貌,卻能讓千百年來的讀者為之動容——因為其中蘊含的,遠不止浪漫,還有詩人深沈的理智與清醒。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詞以絢麗色彩展現元宵佳節的繁華熱鬧入手。“東風夜放花千樹”,這種擬人手法,別有深意——東風既送春來,也催花落,既帶來繁華,也促其消逝,這一轉瞬即逝的絢爛,正是人生況味的寫照。

雕車寶馬,香氣彌漫;簫聲悠揚,月光流轉……,世俗的繁華喧鬧鋪陳開來。“鳳簫聲動”中的“動”,既指鳳簫聲起,也暗含音樂激蕩人心之意,營造出熱鬧、飄渺而浪漫的氛圍。

接著,女子們頭戴金飾、笑語盈盈,香氣隨之而去,恍如春風中一場幻夢。

而就在這熱鬧的背景下,詩人卻始終在尋找心中的“那人”。他穿行於人海之中,千百次回望與追尋,卻始終未見。直到驀然回首——她,竟靜靜地站在燈火稀疏的角落。沒有繁華簇擁,沒有熱鬧陪伴,卻在那一瞬間,照亮了詩人內心最深的渴望。

這首詞,看似寫情,實則隱喻著詩人對同道之人的渴望。辛棄疾一生主張抗金復國,然朝堂卻多趨於安逸妥協。他在喧囂人世中尋求心靈的共鳴者,自然也不會是那些沈迷聲色犬馬之人。那個“燈火闌珊處”的人,恰是詩人心中理想人格的象征——低調、清醒、不隨波逐流。

詩人用浪漫的筆觸,書寫了內心的堅持與理智。他所選擇的,不是眼前的浮華快樂,而是更高的精神追求。放在今天,這依然是一個引人深思的主題。

當今社會,表面上比宋朝更為繁華,娛樂方式更是層出不窮,令人沈迷。但在這繁華背後,我們是否也能停下腳步,清醒地看一看:人類的道德是否正在滑落?倫理是否正在失控?人在沈醉歡娛的同時,是否也在失去人生真正的方向?

此時,法輪大法悄然在世間弘傳。面對大法的傳播,我們的態度是什麼?是隨波逐流地漠視,還是在喧囂中回頭,發現那燈火闌珊處的真相?

清醒、理智的人,才會在迷霧中看清本質,才會意識到,法輪大法是在危機中救度世人的希望之光。

辛棄疾的這首詞之所以千古流傳,正因為那句“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讓人讀來感同身受。它不僅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更是一種人生的啟示。

人生的旅途上,若能在關鍵時刻“驀然回首”,便不會在虛幻中撞得頭破血流。也許,那“最美好的一切”,早已靜靜地等候在心靈深處的那片微光之中。

大法弘傳已久,我們為何依舊熟視無睹?願每一個人都能在燈火闌珊處,找回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