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瓦爾第和他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 |
安東尼奧•維瓦爾第 Antonio Vivaldi(1678-1741)
1678年,維瓦爾第出生在威尼斯一個普通樂師的家庭裏。他的父親是威尼斯聖馬可教堂樂隊的小提琴手。那時的威尼斯是歐洲的音樂中心之一,到處都是音樂,有時船夫的嘹亮歌喉都可以和歌劇院裏優秀的歌手相媲美,王公貴族府邸中更是絲竹之聲不絕於耳。幼年的維瓦爾第成長在威尼斯濃郁的音樂文化氛圍裏,顯示出非凡的音樂才能,到十歲時,他已經能代替父親在教堂裏演奏了。
1703年,年輕的維瓦爾第受了神職,由於他生有一頭紅發,此後人們都稱他為“紅發神父”。這位神父在威尼斯慈愛院(女孤兒院)裏當了一個普通的提琴教師,一幹就是幾十年。一些愛好音樂的貴族千裏迢迢來到威尼斯,只是為了聆聽他演奏小提琴。在維瓦爾第任教近四十年的時間裏,大量音樂作品源源不斷的從他的鵝毛筆端流淌出來,最出色的還是他的器樂作品。他一生寫了近500首協奏曲和73首奏鳴曲,其中相當一部分在他在世時就出版了,包括至今還經常演奏的那部《四季》。意大利從文藝復興以來積澱了深厚的人文主義傳統,維瓦爾第的作品裏經常洋溢著清純的氣息,就像亞平寧半島的陽光一樣,給人以溫暖和快樂。
在維瓦爾第的悉心指導下,慈愛院樂隊和唱詩班的水平蒸蒸日上。維瓦爾第對協奏曲大膽地進行試驗和創新,他的天才創作大大豐富了協奏曲的表現手法,其小提琴高把位的運用為日後技巧的發展作了鋪墊。他本人作為一個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的聲望也越過了阿爾卑斯山。維瓦爾第的協奏曲在歐洲當時廣泛流傳,對後來的音樂的發展起過重大的影響。遠在德國的巴赫對他也欽佩有加,早在魏瑪時期巴赫就曾改編過他的幾部協奏曲。維瓦爾第青純甜美的意大利風格對巴赫音樂風格的形成有不小的影響,即使是在巴赫後來的《勃蘭登堡協奏曲》裏,也有維瓦爾第的影子。
十八世紀中葉,歐洲音樂正經歷著一次巨大的變革,巴洛克時代復雜費解的復調音樂正逐漸被單純自然的主調音樂所取代,巴洛克晚期的三位大師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亨德爾一定程度上順應了這種變化,依然還是音樂生活的中心人物;而維瓦爾第(其實也包括巴赫)沒能適應這種變化,他的聽眾也對他的音樂失去了興趣。1740年無奈的維瓦爾第只好前往維也納,投奔早年聽過他演奏並很賞識他的查理六世皇帝。可在他到達後的幾個月皇帝就死去了。失去了依靠的維瓦爾第窮困潦倒,一病不起,於1741年客死在維也納。他死去的當天,就被草草埋葬在聖查爾斯教堂的貧民公墓裏,與他同時埋葬的一批人中甚至還有被處決的罪犯。幾十年後公墓就廢棄了,讓後人永遠無法找到他的遺骨。(還有莫紮特和舒伯特,音樂史上天才的悲劇還少嗎?)
十八世紀,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巴洛克音樂。當在復興巴赫的運動中發現維瓦爾第對他耐人尋味的影響時,音樂界開始關註這位大師,他的音樂魅力也越來越多的被揭示出來。20世紀20年代,他的大批樂譜在故紙堆中塵封多年後重見天日,讓人們可以欣賞到這些200年前回響在歐洲大地上的動人篇章。1978年在他誕辰300周年之際,一塊紀念牌在公墓舊址上建起來,以表達人們對他的懷念與崇敬。
真正的金子即使蒙塵多年,也依然是閃閃發光的。

小提琴協奏曲《四季》
“協奏曲”(concerto)是在十六,七世紀之交習慣上常用的名詞,它的含義不明確,時而用於聲樂,時而用於器樂。後來逐漸用於稱呼一個或數個獨奏者與管弦樂隊協同演奏的合奏形式,如果獨奏者不是一人,就稱為“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
18世紀意大利作曲家維瓦爾第的小提琴套曲《四季》是一部音樂愛好者們都耳熟能詳的作品,由於它旋律優美,曲意清新,具有很強烈的形象感與很高難度的技巧性,因此備受小提琴演奏家們的青睞與聽眾們的喜愛。這首作於1725年的小提琴套曲是維瓦爾第生平500余首協奏曲音樂體裁創作中最偉大也是最著名的一部,它歷經幾個世紀久演不衰,成為了人類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無比珍貴的音樂遺產。小提琴套曲《四季》是維瓦爾第於1725年創作並題獻給波西米亞伯爵W•馮•莫爾津的一套大型作品《和聲與創意的嘗試》(由12首協奏曲組成)中的前4首,也是他協奏曲體裁音樂創作中的一部極為重要的代表性作品。維瓦爾第在這部作品的寫作中使獨奏小提琴處於了較為重要的位置,當然盡管還不是主導的地位,也尚無法與整個樂隊相抗衡,但作曲家在其中所展示出的高難技巧則被認為是為19世紀小提琴協奏曲形式的確立起到了一個先驅與啟示的作用。為了使聽眾能更好地理解曲意,維瓦爾第在這部小提琴套曲《四季》的總譜扉頁上曾相應地題寫過一首14行短詩,用以簡單描述每一樂章的音樂內容,在此我們僅是讀讀這些美妙的詩句,便會沈醉其中並隨它進入美麗的夢幻與冥想。維瓦爾第的小提琴套曲《四季》分別由題為“春”、“夏”、“秋”、“冬”的4首獨立性協奏曲所組成,每首協奏曲中又各自包涵有三個樂章。
作品賞析
協奏曲“春”(作品RV.269)中的第一樂章是一首活潑的快板樂曲,維瓦爾第在樂譜首頁的標題處曾為其寫有這樣的詩句:“春天來了,鳥兒歌唱,無限欣喜,迎接春光。泉水淙淙,微風習習,好似喃喃細語。天空烏雲籠罩,電閃雷鳴來把春報,轉瞬間風停雨止,鳥兒重又歌唱。”第二樂章是一首廣板,有關的題詩是這樣寫的:“牧羊人躺在草地上,忠實的牧羊狗在他身旁。百花盛開,景色宜人,樹木輕輕搖晃。”與第二樂章抒緩的曲風相對應,協奏曲的第三樂章則是一首情緒歡快的舞曲,這一樂章的題詩為:“春光普照大地,鄉村笛聲悅耳,迷人的小樹叢中,女神與牧童在翩翩起舞。”瞧,這就是維瓦爾第為人們所描繪出的一幅美麗春天的圖畫,它是一首充滿了無限溫謦與鳥語花香的美妙樂章。
協奏曲“夏”(作品RV.315)的第一樂章是一首不過份的快板,維瓦爾第在其所寫的詩句中曾這樣描述了那令人燥熱與不安的夏天:“盛夏驕陽似火,人畜口幹舌燥,杜鵑囀啼,斑鳩與金翅雀也都在不停地吱吱叫。”第一樂章之後的第二樂章是一首慢板與快板相交替的樂曲,題詩為:“蒼蠅與一群發怒的土蜂因害怕驚雷而狂飛不停,令人不得安寧。”“夏”的第三樂章是一個急板樂段,作曲家在此處的題詩為:“天空電閃雷鳴,冰雹打落了玉米和谷子,毀壞了莊稼。”在作曲家的筆下夏天就是這樣一種令人庸倦疲憊、充溢著一種抑郁與不安氛圍的樂章。
協奏曲“秋”(作品RV.293)的第一樂章是采用快板曲速寫成的,維瓦爾第在題詩中寫道:“農夫們載歌載舞,喜慶豐收,痛飲美酒縱情歡樂。”在歡樂的情緒之後,協奏曲的第二樂章轉換成為一首非常怡然的慢板,題詩中這樣寫到:“大地充滿了歡樂,秋高氣爽,誘人入眠。”在這首令人陶醉的第二樂章之後,協奏曲的第三樂章則以極為熱烈的快板奏響,此樂章的詩意為:“晨曦初露,獵人們披掛號角與獵槍,手牽獵狗出家門。獵槍鳴響,獵狗狂吠,驚恐的野獸紛紛逃遁。”在協奏曲“秋”中,維瓦爾第為我們描述了一幅廣闊的田野鄉村,沈浸在勞動收獲與豐收喜悅中的人們的一種難以言喻的美好心情。
協奏曲“冬”(作品RV.297)的第一樂章是一首不過份的快板樂章。維瓦爾第為此樂章音樂所做出的文字提示是這樣的:“冰天雪地,寒風刺骨,人們簌簌發抖,牙齒打顫,渾身凍僵。”在這一樂章中,維瓦爾第用極其形象的音樂語匯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冬天北風刺骨的寒冷景象。第二樂章是一首廣板,題詩中寫道:“壁爐旁度日,舒適又滿足。”與第一樂章相比,這段音樂富有著很溫暖的氣息與恬靜的氛圍,它仿佛是辛勞了一年的人們在冬日裏的美麗夢幻。第三樂章是一首快板,題詩為:“冰上滑行,緩慢又小心,最怕摔跤,可是一個急轉身,已經滑倒在地。”這是一個充滿了諧趣的樂章,維瓦爾第曾在總譜上特別寫道:“這就是冬天,雖然它給人們帶來了寒冷,然而它也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快樂。”盡管作曲家維瓦爾第在“冬”這首協奏曲中用音樂所描摹出的冬天是寒冷、蕭瑟的,但其中也蘊含了一種對春天的渴望與啟盼,畢竟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維瓦爾第的小提琴套曲《四季》正是由於其音樂旋律活潑動人,音樂形象鮮明美好,因而在經過了幾百年的時間考驗之後仍然深受人們的歡迎與喜愛,這不能不令人從內心發出由衷的慨嘆。
發稿:2003年8月12日
更新:2003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