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修忍境鑒三則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聞以明在《說文解字》中,對“忍”的註釋是“能也”,而“能”在《說文解字》裏歸為“熊屬”。“能獸堅中,故稱賢能;而強壯,稱能傑也。”熊是能者中的傑出者的象征。華夏族的始祖黃帝號“有熊”,或許並不象表面上看的簡單。而在《山海經》中,大禹治水時化為神熊開山辟地,披荊斬棘,是對熊之賢能、堅韌本性的註解。這些典故為我們演繹出“忍”中豐厚的內涵與意境。
蘇武牧羊
公元前100年,匈奴示好漢朝,意在重修舊好。漢武帝(前156年-前87年)派遣蘇武(前140年—前60年)率領100多人出使匈奴答謝單於。
當蘇武一行人準備返回漢朝時,遇上匈奴內亂,蘇武等人被扣了下來,被要求歸順於匈奴。單於先派漢朝降臣,用他自己得到的金錢和官位,以身說法,去遊說蘇武,都被蘇武嚴詞拒絕。
單於就下令把蘇武關進地窖,不給他吃喝,想采用長期折磨的辦法,逼他就範。
當時正值入冬天氣,天上下著鵝毛大雪。蘇武在地窖中忍饑挨餓,渴了,就抓一把雪止渴;餓了,就扯了一些羊皮片、皮帶之類啃著充饑。過了好幾天,竟然沒有餓死。
單於見所有的辦法都不能讓蘇武屈服,就把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沒有人煙的地方放牧,還對他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你再回漢朝吧!”
蘇武被送到了北海,身邊什麼人也沒有,唯一與他朝夕相伴的就是那根代表大漢朝廷的旌節。匈奴不給他口糧,他就挖野鼠洞裏的草根充饑;天氣冷了,他就擠在羊群裏禦寒。
單於知道蘇武的處境,就派另一個漢朝降臣說服他,苦口婆心,娓娓道來。最後,蘇武說:“我早已做好必死的準備,一定想讓我降,那麼就請結束今天的歡宴,讓我死在你面前。”勸降者見蘇武赤誠至極,喟然長嘆說:“哎,真是義士!我們勸他的人真是罪可滔天。”說罷淚灑衣襟,告別蘇武而去。
他每天拄著漢廷的符節放羊。天長日久,符節上的旄尾都掉光了。
冬去春來,花開花落。19年過去了。蘇武胡須和頭發已經全白了。
漢朝偶然獲知蘇武的消息,才把蘇武從北海接回長安。蘇武去時正是壯年,歸來已是蒼蒼老者。回到長安的那一刻,他的手仍緊緊攥著已經磨光了的旌節。
唾面自幹
唐武則天(624年-705年)時期,婁師德(630年-699年)為宰相。他的弟弟婁思潁被任命為代州刺史,臨行之時,婁師德問道:“我是宰相,你也擔任州牧。我們家太過榮寵,會招人嫉妒,應該怎樣才能保全性命呢?”婁思潁道:“今後即使有人吐我一臉口水,我也不敢還嘴,把口水擦去就是了,絕不讓你擔心。”
婁師德說道:“這恰恰是我最擔心的。人家朝你臉上吐口水,是對你發怒。你把口水擦了,說明你不滿,會使人家更加發怒。你應該笑著接受,讓唾沫不擦自幹。”這就是“唾面自幹”的來由,比喻受了極度侮辱,卻不為所動。
賢明低調
婁師德曾舉薦狄仁傑(630年—704年)擔任宰相。狄仁傑拜相後,對此絲毫不知,還多次排擠婁師德,並將婁師德放了外任。武則天察覺此事後問狄仁傑:“婁師德賢明嗎?”狄仁傑道:“他擔任將領謹慎守職,是否賢明,我就不知道了。”武則天又問:“婁師德知人嗎?”狄仁傑道:“臣曾與他同僚,沒聽說過他知人。”
武則天道:“我用你為宰相:就是婁師德舉薦的,看來他確實知人啊。”然後拿出當初婁師德舉薦的奏章。狄仁傑汗顏,直嘆:“婁公盛德,我被他寬容相待卻不知道,我不及他太遠了!”
結語
老子(前571年—前470年)在《道德經》中寫道:“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聖人處事,以固定的道德真理為指南,不被強權、名利所迷惑,天然樸素,不隨波逐流,不趨炎附勢,也就不會出差錯。
蘇武面臨極端困境,以超常的忍,持節守志,不改初心,“常德不離”。婁師德作為唐朝的宰相、名將,器量寬厚,舉薦賢能者而不求當事人的回報,“常德不忒”,二者都是後世許多人修忍的境鑒。
發稿:2025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