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是我家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 |
* 故事梗概
長久以來,對於德國人來說,無論是親臨二次大戰,或者戰後出生民再次省察、回溯當時瘋狂屠殺猶太人民的暴行,仍然是一個最深、最難以解釋、最不堪面對的恥辱及憾痛。這個諱莫如深的陰影,從紐倫堡大審到辛德勒的名單,經過了大半個世紀,付出了無數的代價,如今的德國人,終於可以遠距離靜視這個深烙心頭的傷口。或許太多迫害的事跡使人不忍近距離聽聞,這個故事便遠離動蕩的歐洲,而以一個流離非洲肯尼亞九年的猶太家庭為主軸。
1938年,深具遠見的男主角華特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帶著妻子和小女兒芮吉娜,告別父母,從遙遠的德國移居至非洲肯尼亞避難。對視錢如命的猶太人來說,放棄所有到異鄉另起爐竈,意謂著所有的「價值」將重新定義。
故事從德國女主人潔蒂的家庭晚宴上開始。1937年,反猶風暴仍然蟄伏未發。潔蒂在觥籌交錯、衣香鬢影的宴會中,接到遠在肯尼亞先生華特的信函,要她即刻攜帶六歲女兒芮吉娜趕赴非洲。她在黝黑、風雪吹拂的窗外讀著這封信,室內明亮的爐火、親友的溫情與笑語也頓時黯然。此後這個本在德國養尊處優的猶太家族,也一如在風雪中無根般地飄蕩,深陷在荒瘠的非洲國度。
一個律師為了在非洲求生存,必須拿起鋤頭,焦頭爛額地在莊園鑿井。原本視瓷器與華衣如命的妻子,怎樣也無法適應肯尼亞灼熱孤寂落後的生活,不但鄙視當地的人民,並且抱怨連連。直到有一天,她聽到猶太人被屠殺攻擊關入集中營的消息,才猶如大夢初醒。思親的她在接到母親死訊以後,竟會跪坐路邊,對瀕死的非洲老婦憐憫痛哭。而小女兒芮吉娜卻對異地的生活處處存著新鮮、好奇,尤其與她家的長工歐瓦無話不談,相處十分融洽。潔蒂很不適應肯尼亞落後的生活,時時刻刻想返回故國,由於對新生活認知的差距,夫妻間的間隙也逐漸擴大,並產生了危機。殘酷的戰爭先使他們在英屬領地上成為戰俘,又使華特失去維生的工作。這段期間他們失去了歐洲的家人,卻與當地長工歐瓦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女兒芮吉娜在九年中從小孩變成少女,夫妻間的感情也歷經破碎與重圓。正當戰爭平息的時候,揮別非洲的時刻也悄悄降臨。華特被德國重新召回成為律師,準備動身回國,可此刻妻女卻已經完全融入當地生活,感情上和非洲大陸時無法分離了。
描述二次大戰納粹德國迫害猶太人的電影不勝枚舉,而「何處是我家」以全新的視野解讀這場災難,場景搬移到了地中海對岸的非洲。隨著戰事逼近,有人選擇移居躲避,雖然屠殺慘劇並未降臨在這群隔海移民身上,但他們付出的代價,經歷的煎熬,卻也不比堅持留守家園的親人低,戰爭的禍害可謂無遠弗界。
「何處是我家」不僅是男人、女人在新大陸上學習如何獨立生活的奮鬥故事,也不只是小女孩面臨國家認同問題。「何處是我家?」這是個抽象的問題。活在那片荒蕪的土地上讓人生價值微不足道,唯有認識到婚姻的基礎並非建立在財富、地位上,他們彼此關愛的歷久彌堅,才是維系整個家庭作下去的動力。它用一個小家庭學習愛的故事,來審視大時代的動蕩不安,他們沒有其它的選擇除了緊密相依。
* 影片導演
本片導演卡洛琳•林克(Caroline Link),1964年出生於德國,高中畢業後到美國住了一年,回到德國後在電視臺及電影公司實習,之後在慕尼黑專攻電影,邊讀書邊在電視臺打工,獲得不少知識。1992年她為電視臺拍了一部兒童劇,是她的第一部作品。1995年開始籌拍「走出寂靜」,是一部敘述聾啞家庭的感人故事,此片一推出,就獲得不少獎項,包括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而在此片中卡洛琳的功力更見純熟,壯闊的場面調度,精致的技術,流暢的劇情,使她成為奧斯卡首位獲得最佳外語片獎的女性導演。尤其感人的是全片在拍攝期間,卡洛琳率領外景隊開拔到非洲肯尼亞的慕庫塔尼村莊拍攝長達八個月,全面融入當地的貧困生活,目睹當地水源、嬰兒死亡率、醫療的落後與缺乏,導演帶領全體演職人員還成立了一個慕庫塔尼基金會,認養當地四十名貧童,籌募建設村落基金,更成了一樁片外佳話。
* 創作背景
本片是根據原著史蒂芬妮•齊威格的同名自傳小說「Nowhere In Africa」改編。1932年出生於歐洲中部西裏西亞(Silesia)的史蒂芬妮就如同電影情節,她和家人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而移居至非洲肯尼亞的奈洛比,在那裏,她與非洲原住民建立了一份濃郁不可分的感情,她把非洲本土文化與自身文化融合為一,書中的非洲都是有建設性的提及,與一般有關「非洲」的作品迥然不同。本片導演卡洛琳閱讀後深受感動,三年前就與她聯絡,展開了細膩而漫長的籌拍工作。
* 得獎紀錄:
2002年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2003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德國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項大獎
紐約影展(High Falls)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發稿:2003年4月22日
更新:2003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