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求學的故事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生於愛森那赫市音樂世家。他篤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眾多贊歌和教會樂器管風琴當作自己的創作素材和音樂構思的核心,他的宗教作品明顯地具有豐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膽的革新精神。巴赫作為天才音樂家而享譽世界樂壇,是當之無愧的。但令人遺憾的是,他的作品在當時並未得到音樂界應有的重視。起初巴赫僅以演奏管風琴和古鋼琴著稱,在他去世後的70年間,其作品幾乎無人問津。這是因為十八世紀末期,以海頓、莫紮特和貝多芬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已經形成,當時流行的音樂風格已經轉向主調和聲,巴赫的復調音樂被視為陳舊的,不適應時代要求的風格。直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西歐浪漫主義鋼琴家舒曼才在萊比錫的圖書館發現了巴赫的《受難樂》,這部作品由門德爾松在音樂會上演奏後,震驚了當時的樂壇,使得浪漫派音樂家大為驚嘆。從此,巴赫的作品得以復生,並迅速得到廣泛傳播。
坎坷的求學歷程
一、月夜抄譜
在巴赫只有十歲時,父母相繼去世,於是他被帶到在附近小鎮裏當風琴師的哥哥家裏。這位風琴師是一個非常嚴格的人,巴赫就在這裏跟他學習音樂。當時,印刷或雕刻的樂譜少而且貴,所以買不起樂譜的音樂家只好自己用手抄譜。巴赫的哥哥曾抄過一本當時所有最著名的作曲家音樂作品的手稿,這本譜子非常寶貴,雖然巴赫渴望學習其中的音樂,可他哥哥卻說他太小,還欣賞不了這些作品。風琴師總是把這本手稿鎖在書櫃裏,前面還要加上一個鐵絲格柵。在每一個有月亮的夜裏,巴赫都踮著腳尖悄悄地走近書櫃,把那手抄本從鐵絲格柵裏小心地拉出來,輕輕地翻篇,以免驚醒家人。然後,在暗淡的月光下低頭伏在那些小音符上,動手把它們抄下來。他花了六個月時間抄完了這本樂譜。可是,在他第一次彈奏樂譜時,恰恰被他哥哥聽見了,於是他哥哥就把巴赫翻抄的樂譜都拿走了。
二、自謀出路
巴赫十五歲時,他哥哥家孩子太多生活困難,所以他開始離家自謀生路。巴赫和一個名叫喬治埃爾得曼的朋友步行了大約二百英裏,到了利納堡。在那裏,他們找到聖邁克爾學校的合唱班當了職業歌手。不久,巴赫的嗓子變了聲,不能再唱高音聲部了,但他當上了排練時的伴奏員並加入了市鎮管樂隊,在新年節日裏走街串巷地演奏。後來,他又成為薩克斯威瑪公爵的管弦樂隊裏的小提琴手。在那個年代裏,假如一個貴族喜愛音樂,他就會在宮殿裏供養自己的樂隊與合唱隊,供客人們娛樂。從巴赫時代起,威瑪小宮廷裏的各位公爵都是音樂家和詩人們的朋友,並且延續了很多年代。
三、步行求學
這期間,巴赫學習了所有能找到的優秀音樂,欣賞了國內所有優秀音樂家的演奏。他經常到漢堡這個大城市去聽歌劇和著名風琴師的演奏。由於巴赫很少有錢坐公共馬車,所以他只好步履艱難地翻過陰暗的山林,並穿過陽光普照的草地和城鎮那漫長的道路。他常常累得腰酸背痛,疲倦而饑餓。有一次在回漢堡的路上,他餓著肚子坐在一家小酒館外。突然窗子打開了,從裏面扔出兩個鯡魚頭。這至少是可以吃的呀,年輕的巴赫連忙爬過去撿了起來。他驚奇地發現每個魚骨頭裏都有一個丹麥金幣,這足夠他買一頓美餐,還可以付下次去漢堡的車費。巴赫也沒有機會再遇到這位在他饑餓時曾幫助過他的人。
(音樂共和網)
發稿:2003年4月16日
更新:2003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