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故事:《生命因你而動聽》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 |
《生命因你而動聽》(Mr. Holland’s Opus)講述的是一個普通人的音樂歷程,嚴格的說來,是一段與音樂息息相關的人生經歷。赫蘭•霍蘭德是一位平凡的中學音樂教師,平時執教,放假時教人開車掙些外快貼補家用。故事是怎樣開始的?
60年代,披頭士打倒了莫紮特,Rock N’ Roll(搖滾樂)顛覆了Classic(經典音樂)。賦閑在家的音樂人霍蘭德打算挑一份空閑較多的營生,一來可以養家糊口,二來有時間作曲。在影片開頭處,我們可以看見他陶醉在自己的音樂世界裏,幾個鋼琴的音符帶出了胸中整支交響樂隊的共鳴。極為美國化的音樂,嚴肅澎湃又不乏靈氣。一來二去,霍蘭德相中了教師這個行當。是啊,至少一年能放兩個長假。於是,他便來到了一群缺乏音樂訓練,很是麻煩的少年面前。
霍蘭德先生很長一個時期的使命便是,讓學生們在音樂理論的高深贅論中昏昏睡倒。每天帶著誤人子弟的心情回到家中,自然也不太會有彈琴作曲的興致。學校的銅管樂隊缺乏操練,嘔啞嘲哳難為聽,尤其是那個吹單簧管的女孩,吹的那叫什麼呀,一丁點兒都不能控制氣息,高分貝的噪音就數她制造的最多。唉,為了讓耳膜多兩年壽命,就單獨輔導她一段吧。這時候霍蘭德老師善心大發主要還是為了照顧他自己。
音樂科目考試的成績慘不忍睹,令人發狂,校長女士的苛責更令他難堪。其中一個細節是這樣的:校長問霍蘭德先生說周二要開會,他卻說有事情不能參加,校長點播他道,“在放學鐘響後,從沒任何師生比你更熱衷和快捷地到停車場的”……“作為教師有兩個任務,一是給青少年傳授知識,但更重要的是給他們方向!”
霍蘭德先生決定改變一下。試試看,沒準兒這能讓自己的日子好過點。於是,他用另一種方式詮釋巴赫,讓他的學生看見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之間的聯系,告訴他的學生們搖滾樂可以和古典音樂用同樣的曲式譜寫。於是,巴赫和霍蘭德先生一下子和學生們拉進了距離。真好玩!霍蘭德先生開始體味到解惑傳道的快樂。吹單簧管的小女孩準備放棄,連她自己都受不了那尖利的怪音。霍蘭德先生啟迪她用自己的感覺體味音樂的美好,音樂不僅僅是音符,而是更為鮮活的東西,人們作音樂大都不是為了什麼崇高的事業,而是因為音樂本身的娛樂性。音樂,能帶給人快樂,要克服演奏的障礙,首先便是要找到那令人愉悅的感受。小女孩閉上眼睛,尋找心裏的藍天彩虹,終於美妙的樂音像晚霞一樣層層渲染。當霍蘭德先生指揮著這支銅管樂隊畢業典禮上的最後一場演出時,小女孩的單簧管演奏沒有令他失望,此時的他深切體會到作為一名教師的成就感。

一個黑人男孩由於糟糕的成績被禁足於運動場,而體育正好是他晉級大學的唯一希望。在教練的請求下,霍蘭德先生將這個不識樂譜、五音不全的小家夥編入了銀樂隊(銀色銅管樂隊,專門為巡遊、運動會等活動演奏),司職打鼓。你說他不識譜倒也罷了,竟然連節奏感都沒有,誰說黑人一定節奏感強?這個男孩如果能有他那些在非洲叢林裏打鼓的先輩一半的天賦,霍蘭德先生也不至於那麼累。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有一天在樂隊練習中,霍蘭德先生突然喊停,男孩一臉錯愕,老師告訴他,剛才他終於找到了節奏,全場掌聲雷動。影片在這裏有幾段挺逗的,當銀樂隊上街巡遊的時候,霍蘭德先生徹底沈浸在執教的快樂中。後來,這個黑人男孩在越戰中陣亡,在他的葬禮上,賀蘭又使另一個天才少年成熟起來。生生不息,綿綿不斷。
但是生活的噩耗隨繼傳來。霍蘭德先生的獨子,一個熱愛音樂的人的孩子,先天失聰,根本體會不到音樂的好處。父子之間可以分享的快樂被剝奪掉太多。霍蘭德先生不禁憶起這幾年的經歷:原本以為教書是份清閑的工作可以令自己省下時間作曲,原本以為執教兩年後有了一筆積蓄便可以潛心音樂創作,不知道哪裏來的責任心,讓自己選擇了於育人的事業。孩子的出生給他的生活帶來了快樂,雖然這是計劃外的產物。這使得家庭的支出超過預算,然而,更近乎殘酷的是上帝竟然給了他一個天生殘障的兒子!一個一心成為音樂家的人,他的兒子是一個聾人。不知道是諷刺還是悲哀?霍蘭德先生在音樂鑒賞課上播放著《貝多芬第七交響樂》,伴隨著那個有名的葬禮主題的回旋曲樂章,他向學生們講述失聰後的大師是如何艱難地作曲,如何同命運作不懈的抗爭。一位學生提問:“貝多芬既然是聾子,那麼他是怎麼知道每個音符的音色的?”霍蘭德先生痛苦地回答道:“貝多芬,不是天生失聰的。”
《貝多芬第七交響樂》的音樂被John Lennon的“Imagine”(幻想)切換,世事變遷,尼克松的頭像被卡特替換,接下來是裏根;越戰打完了,“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花兒去了哪裏)和“Blowing in the wind”(隨風飄去)不知道唱了幾遍;嬉皮士的時代過去了。80年代來臨,霍蘭德先生留起了胡子,他依舊任教,依舊沒有發表自己的作品。在排演格什溫的歌劇時,一個女學生的歌喉把他吸引住了。一時間,他陷入了深思和悸動。與其說他愛上了她,不如說他愛上了她的歌唱。回到家中,他為這個美麗的女子譜寫了一首以她的名字為標題的作品。露雲娜,這是一個美麗的名字,這是一首美麗的樂曲。女孩子也深深地仰慕老師的音樂才華,為他平凡的命運抱不平,竟然提出私奔的主張,一對志同道合的男女拋棄一切,遠赴百老匯,追求音樂的理想。在校慶的閉幕演出中,露雲娜深情款款的演唱傾訴情思,情難禁,意相念。然而,最終在公共汽車站,霍蘭德先生與露雲娜道別,他給她鼓勵,給她介紹棲身的所在,但是他不能夠和她同行,丈夫、父親和教師的責任不允許他那樣做。露雲娜走了,帶著霍蘭德先生的期望踏上了前往百老匯的征程。
兒子一直是霍蘭德先生的心病,他不知道應該和他談些什麼, 有什麼可談的。終於,矛盾爆發了。John Lennon被槍殺了,那標志著一個時代的音樂文化的終結,霍蘭德先生感到難過。他告訴兒子有一個搞音樂的名叫John Lennon的人死了,那是一個你根本不知道也不可能了解的人。兒子憤怒了,他告訴父親他知道John Lennon是誰,對這場悲劇他也感到難過,但是父親的蓋棺論定更令他難受。長久以來,兒子為了了解搞音樂的父親而去接近根本聽不見的音樂。父親的冷漠令他痛苦,父親總是沈浸在執教中。霍蘭德先生反思、懺悔著,尋求著彌補過失的辦法。霍蘭德先生帶領著他的學生來到兒子所在的聾啞學校,深情的演奏融化了昔日的怨恨,跳躍的燈光效果表達著音符的強弱,也抒發著舔瀆之情。
90年代降臨,校園裏遍是狂噪的Grunge和饒舌樂。惹人討厭的副校長早已轉正,但是他再也沒有功夫調教那些穿著怪異的學生。霍蘭德先生的胡須泛白了,兒子長大了,在音樂創作上,他依然沒有建樹。學校為了節省開支,竟然取消了音樂課,霍蘭德先生百感交集,在離開這個為之服務了20多年的學校前,他想再去看一看,那留下美好記憶的音樂劇場。大門打開,他驚奇地發現這裏集合著各個時代的他所指導過的學生。交響樂隊已經就緒,演奏者們等待著他們的老師登上指揮臺。昔日靦腆的吹單簧管的小女孩現在已經成為了參議員,還有那麼多張熟悉的面孔。一霎那,霍蘭德先生覺得,這輩子沒什麼值得遺憾的。激昂的樂章開始了,霍蘭德先生神采奕奕,激情滿腔。他的學生已經遍布四處各方,他以他的誠摯、他的音樂打造出一顆顆善良、堅強的靈魂。這些靈魂是豐富抒情的音符,宛若天上繁星般地,構築成他自己的樂章,一部用他終生精力譜寫的樂章。正如現在已成為州長的一位學生說的一番話:“霍蘭德老師對我的一生有深遠影響,對我們許多人的一生亦然。據說他經常在寫交響樂,那可令他名成立就的交響樂,但他沒有發達,也沒成名,除了本區,所以他或會以為自己很失敗,但他錯了,因為我認為……他的成功比名成立就更甚。環顧你四周的人吧,這沒一人不曾受你影響,全因你,我們都成了更好的人。我們是你的交響隊,我們是你作品的音符和旋律,我們是你生命的樂章!”影片在觀眾的熱淚盈眶中落幕。
影片的片名翻譯得非常詩意和貼切。這部片子沒有任何華麗的技巧,也沒有藝術或技術上革命性的突破,它手法陳舊,敘述傳統,思想保守,所歌頌的也是司空見慣的美好品德,主題是尊師,沒有嘩眾取寵之處,但卻如此令人戀戀不舍,感動莫名。它為我們講述了一個亙古的話題,生命的價值。生命中什麼是最重要的?是地位,是財產,是名譽,還是家庭,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義,你可以給自己一點點時間,去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在如今的生活中,這樣的思考並不經常,因而看這樣的電影也就使人在聲色犬馬中逐漸迷惑的時候,有如醍醐酩頂。
無論是聰慧的,還是笨拙的,都有自己合適的位置,生命理應獲得尊重。你不能改變生命的長度,但是你能改變他的寬度。
發稿:2003年6月3日
更新:2003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