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見仁見智 > 深思明鑒

退一步海闊天空:和衷少爭謙德少妒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 : 大法弟子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節義之人濟以和衷,才不啟忿爭之路;功名之士承以謙德,方不開嫉妒之門。”簡單地說,就是“和衷少爭,謙德少妒”。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做事才會順暢;謙和的美德才能獲得人心,贏得眾望。從以下的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謙虛恭和、以德服人的益處。

王昶謙遜教後輩謙恭寬厚

三國時期曹魏青龍五年(公元237年)一月,魏明帝下詔,要求每位公卿都向朝廷舉薦一位德才兼備的人。當時任袞州刺史的王昶被舉薦。

王昶平日為人謙遜謹慎,也教導他的後輩要謙恭寬厚,他常說:“成長快的生物,往往死得也快,而成長慢的生物,往往衰亡得也相應比較慢。”“因此,做事情不要急於求成。如果做事時能把退縮當成前進,謙讓當作獲利,軟弱當作剛強,那他就很少會失敗。”

王昶還說:“如果有人批評你,應該先反省自己的行為是不是真的有過失。如果有,證明人家說得對;若沒有,也只是證明人家說得不對而已。人家說對了,自然應該虛心接受,人家說得不對,對你也沒有什麼壞處,你有什麼好抱怨的?”

《尚書•虞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自古謙虛就是中國人所秉承的一種美德。

為人隨和豁達、謙遜待人,不但修養自身,還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災禍。淳樸敦厚、保持和氣是一種珍貴的品格,能使人冷靜理智地思考、解決問題,退一步海闊天空;相反,意氣用事、恃才傲物往往會招來禍端。

張廷玉代子謙讓美德彰顯

張廷玉是清朝康雍乾三朝重臣,雍正初晉升大學士,後兼任軍機大臣。張廷玉雖身居高官,卻從不為子女們謀求私利。

張廷玉的長子張若靄在經過鄉試、會試之後,於雍正十一年三月參加了殿試。諸大臣閱卷後,將密封的試卷進呈雍正帝親覽定奪。

雍正帝在閱至第五本時,卷內論“公忠體國”一條,有“善則相勸,過則相規,無詐無虞,必誠必信,則同官一體也,內外亦一體也”數語,雍正認為此論言辭懇切,認為這名考生“頗得古大臣之風”,便將這份試卷提為一甲三名,即探花。

後來拆開卷子,方知此人即大學士張廷玉之子張若靄,雍正帝十分欣慰,認為“大臣子弟能知忠君愛國之心,異日必能為國家抒誠宣力。”

為了讓張廷玉盡快得到這個喜訊,雍正帝立即派人告知了張廷玉。可是張廷玉卻不這樣認為,他要求面見雍正帝。獲準進殿後,他懇切地向雍正帝表示,自己身為朝廷大臣,兒子又登一甲三名,實有不妥。沒容張廷玉多講,雍正帝即說:“朕實出至公,非以大臣之子有意甄拔。”

按照清代的科舉制度,凡選中一、二、三甲者,可統稱為進士,但是一、二、三甲的待遇是不同的。張廷玉深知這一差別,但是他想到自己的兒子還年輕,一舉成名並非好事,為了給兒子留個不斷上進的機會,他還是要求改為二甲。

張廷玉代子謙讓、處事不爭,張若靄也十分理解父親的做法,而且不負父親厚望,在學業上不斷進取。他們的美德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