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金色池塘》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 |
男主角諾曼是個80歲的固執老頭,有著許多老人特有的毛病:糊塗、頑固和不服輸。諾曼憎惡破舊的老屋,因為使他想起自己業已衰老的生命;他討厭淘氣的孩子,因為忌妒他們年輕的朝氣。他常常會對著來看望他的女兒大聲吼叫,老太太就會說“他不是在對你吼,他是在和生活吼,就像一只老獅子,他正在盡力而為。他要找到自己的方式,僅此而已。”當女婿問他80歲是什麼感覺時,他嚴肅地說“80歲,就是比40歲還糟糕兩倍!”而老太太則是一個樂觀,豁達的人,精心地做著每一天的飯,去采山間剛長出來的草莓,在開滿野花的小道上又唱又跳,在找到落水的諾曼和孫子時不顧一切地跳下水;諾曼在心臟病發作奄奄一息時,老太太對著上天祈求“親愛的主啊,別帶走他,你不需要他,他只是個糊塗的老頭”……兩個可愛的老人在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詮釋著關於相濡以沫和愛情。不禁使人想起了法國總統戴高樂的一段軼事。有一次,他與一位朋友在公園裏散步。當那位朋友看到一對依偎在一起的情侶時,十分感嘆地說:“還有什麼比一對熱戀的青年男女更幸福的呢!”戴高樂安祥地答道:“有,老夫老妻。”
也許,真的應該靜靜地等待時間的自然流變。像那對老夫妻,不再追逐、不再企盼、不再遷徙,聽任蔓草堙路,夕照漣漪,能夠在那個特別心愛的地方,找到自己為對方而存在著的理由,享受一種回歸,一種寧靜,一種從容的幸福。影片仿佛使人置身於時光之外,那金色的波光讓人熱淚盈眶、難以忘懷,那份透入心靈深處的親切與撫慰使人感到無限的溫暖。
亨利•方達(1905-1982)與凱瑟琳•赫本(1909-)聯合主演了《金色池塘》,並雙雙獲得奧斯卡最佳表演獎。
亨利•方達是好萊塢久負盛名的大明星,並長期活躍在戲劇舞臺上。他主演過《青年林肯》(1939)、《羅伯茨先生》(1955)等70余部影片。1979年,美國電影研究院授予他終身成就獎,以表彰他半個世紀來在電影表演藝術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所做出的不朽貢獻。拍《金色池塘》時,他已重病纏身,身帶心臟起搏器,但他高超的演技和對電影藝術的深摯感情,把這個性格怪僻、語言尖刻、80高齡的退休老教授演活了。在奧斯卡之夜,他因身體狀況而未出席頒獎儀式。女兒簡•方達代他登臺領獎。亨利•方達在位於貝弗利山的寓所從電視裏觀看整個頒獎過程,當時他感動得流下了熱淚。同年秋天,這位影壇宿將懷著莫大的寬慰與世長辭了。
凱瑟琳•赫本相貌並不美艷、嗓音也不悅耳動聽,而且性格倔強、有點桀驁不馴,但她靠清麗高雅的氣質,嫻熟自然的演技成為好萊塢歷史上藝術生命最長、成就最大的明星之一。《金色池塘》使她第十二次獲得奧斯卡提名,並第四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金像獎。在該片中,她與享利•方達配合默契,生動地表現了兩位垂暮之年的老人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她扮演的教授夫人埃塞爾,性格開朗,語言詼諧。面對死亡,她既不恐懼,也不自我憐憫,並設法使丈夫不感到恐懼。盡管當時赫本已72歲,滿臉皺紋,走起路來顫顫巍巍,但她憑借幾十年的表演功底又獲得了成功。
編劇:歐內斯特•湯普森
導演:馬克•賴德爾
主演:凱瑟琳•赫本、亨利•方達、簡•方達
影片曾獲第39屆金球獎最高榮譽,獲第54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金像獎,亨利和凱瑟琳獲最佳男女演員金像獎。
電影故事:金色池塘
埃賽爾太太和她的丈夫諾曼向往郊野的幽靜生活,離開了久住的喧鬧的城市,來到舊居長住下來。
舊居座落在一處金色的池塘邊,水鳥嗷嗷,樹影婆娑,風景迷人。
埃賽爾年已六十九歲,但仍對生活充滿了熱情;而七十九歲的諾曼卻正好相反,認為自己壽數已盡,擔心自己隨時可能突然死去,因而意志消沈,脾氣也變得暴躁。
老夫妻倆在金色的池塘邊開始了新的生活。但是,鄉間的詩情畫意般的環境沒有使老諾曼擺脫憂郁心情。他看到舊居墻上掛著自己年輕時代的照片和全家的合家歡照片,便想起自己逝去了的青春,想起女兒在身邊時溫暖的家庭生活。埃賽爾盡力開導他,仍沒使他從孤獨和感傷中解脫出來。
諾曼八十歲生日的前夕,老夫妻倆突然接到了女兒切爾西的信。信中說她要來為父親祝賀生日,還要把男朋友,牙科醫生比爾也帶來。
諾曼聽說女兒要來,很高興。可是再聽埃賽爾念下去,女兒和男朋友來後還要再去歐洲旅行,就不愉快,情緒馬上變壞。他叫道:“我不願意他們都來看著我變老!”
切爾西在父親生日這天回來了。埃賽爾和女兒見面,高興得擁抱在一起打轉轉。
但是,諾曼卻態度冷淡。女兒進了門想吻他,他卻窘迫地直朝後退著步子,使切爾西感到失望。還是埃賽爾過來打圓場,才緩和了氣氛。
切爾西把比爾的兒子小比利也帶來了。當比利聽說諾曼年已八十歲時,不由脫口驚嘆:“天啊,真老啊!”觸痛了諾曼的心病,氣得他直瞪眼。幸好比爾進來了,才把話題岔開。
父親的冷漠使切爾西很痛苦,自己早已是自立的成年人,可在父親面前,卻總像孩子似的不斷被訓斥。盡管埃賽爾在父女之間做了不少調解工作,但切爾西還是很不快。
小比利經過幾天接觸後,倒是與諾曼結下了友誼。切爾西和比爾按原定計劃去歐洲旅行把小比利暫時留在父母身邊。老諾曼教他讀書、下棋和遊泳。和小比利在一起,老諾曼時常回想起童年的切爾西,回想起那個時候的生活樂趣,就好像是重溫過去的歲月。老諾曼甚至還找出切爾西小時候穿過的釣魚背心,給小比利穿上。童心仿佛又回到老諾曼身上。
一天,埃賽爾躺在椅子上看書睡著了。諾曼用葉子逗醒了她。然後,在她身邊坐下,溫柔地解開她的衣領,親了親妻子的肩膀。開始埃賽爾還不明白:“諾曼,你這是幹什麼?”
諾曼一把抱住了妻子,深情地註視著她。埃賽爾突然醒悟:“諾曼,你不再是冷冰冰的了!”
諾曼的憂郁癥好了,不再是愛發牢騷講怪話的執拗老頭子了。他和比利形影不離,成天釣魚找樂,一個烏雲密布的傍晚,他倆不顧天氣已轉惡劣,駕著汽船,駛進水情復雜的煉獄灣,去捉一條被稱為“瓦爾特”的大鱒魚。
兩人緊張地拉釣張網,卻不料釣上來的是一只死水鳥。比利從死水鳥想到了人的死亡,問諾曼:“你怕死嗎?”
諾曼最不願意提到死亡,他不滿地說:“你這算是什麼問題呀?……幹嘛誰都要成天談論這類事情呢?”
天完全黑了。汽船在歸途中撞上了礁石,諾曼被拋進湖中。他在水中一面掙紮,一面大聲呼喚:“切爾西!切爾西!”不由把比利的名字錯叫成女兒的名字。
比利跳到水裏,將諾曼拖向一塊礁石。等諾曼好不容易爬上礁石,比利自己卻因體力不支,滑向水裏。諾曼抓住比利的衣領,幫他爬上礁石,兩人精疲力盡地依偎在一起、像是一對生死兄弟,直到埃賽爾請人幫忙另開出艘汽船找到了他倆。
切爾西與比爾在國外結婚後,結束旅行。切爾西回金色池塘來了。她和母親在林子裏見了面,又興奮地擁抱起來。埃賽爾告訴女兒,諾曼和比利相處得很好。對諾曼來說,比利是從羅斯福以來最令他高興的人了。我應該早一點給他租個十三歲的男孩子。
誰知切爾西聽到這話卻很不高興。她望著正在遠處湖上釣魚的一老一少,不無嫉妒地說:“我想……他大概當兒子當得不錯,比我強多了。”
埃賽爾只得好言勸慰女兒,切爾西仍很不高興,生氣地指著諾曼問:“那個老家夥為什麼總不願和我做朋友?”不管母親再三解釋,她一句話也聽不進,硬說父親是個自私的老家夥。氣得埃賽爾忍不住打了她一記耳光:“那個老家夥恰巧是我的丈夫!”
切爾西挨了打,十分吃驚,接著奔出樹林,一下跳進了金色的池塘,心裏十分痛苦。
湖面上,諾曼和比利還不知道林子裏發生的事,正歡天喜地地釣起“瓦爾特”大鱒魚。
埃賽爾打了女兒後,馬上覺得十分後悔。她跑到金色的池塘邊,向著水中的女兒解釋說,諾曼是非常喜歡女兒的,為了女兒他能夠赴湯蹈火。只不過諾曼不善於在嘴上表達自己深深的父愛。她希望女兒明白這一點,與父親和好。她說:“你父親已是八十歲的人了,又患有心悸的毛病……你還要到什麼時候才開始你們之間的友誼呢?”。
切爾西也開始冷靜下來,說自己從內心講是想和父親和好的,但又有些怕他。埃賽爾給女兒打氣:“得了,他還怕你呢。這麼說。你們是應該相處得很好的。”
諾曼和比利拖著大鱒魚走來了。切爾西主動對父親表達了自己的內心深處感情:“我……我想做你的朋友。”
諾曼先是一愕,然後像孩子似地伸出了手。切爾西馬上把自己的手搭在諾曼手上。父女倆和好了。
諾曼在女兒面前再也不是個吹胡子瞪眼睛的怪老頭了。家裏重新充滿了歡樂氣氛。切爾西答應父親,自己和小比利回洛杉磯後,一定常來金色的池塘看望父母。她還要求父親能去他們那兒住住。埃賽爾代諾曼答應了女兒。
告別的那天,諾曼將珍藏已久的自己年輕時的跳水亞軍獎章贈給女兒。一家人依依惜別。
轉眼秋季又來臨。諾曼和埃賽爾準備行李到女兒那裏去。
諾曼想把一只大紙箱搬到汽車上去,但心力不支,摔倒在地。埃賽爾連忙拿來藥給他服下。
諾曼蘇醒過來。埃賽爾這才松了口氣,深有感觸地說:“諾曼,你知道嗎?我這是第一次真正覺得咱們離死不遠了……”夫妻倆互相安慰。這時,屋外傳來一陣水鳥的鳴叫聲,諾曼說:“埃賽爾,你聽,水鳥也來和我們道別了。”
埃賽爾扶起諾曼,走向突出水面的木臺。湖面上,一對水鳥正在悠然劃水。陽光照在金色池塘的水面,水波粼粼。
發稿:2003年3月18日
更新:2003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