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熱情》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熱情》,作品第57號,又稱F小調奏鳴曲。貝多芬寫過32首鋼琴奏鳴曲,他認為《熱情》是自己最好的一首鋼琴奏鳴曲。它是一首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作品。這首奏鳴曲所表現的悲劇性之深刻,矛盾沖突之激烈,鬥爭精神之頑強,是貝多芬和他前人的同類體裁的作品中非常罕見的。因此它成為歷史上的一部經典作品。列寧曾說:“我不知道還有比《熱情》更好的東西了,我願每天都聽一聽,這真是絕妙而非凡的音樂。我常常用自豪的,也許是幼稚的心去想,人能夠創造出什麼樣的奇跡啊!”
《熱情》奏鳴曲創作於1804年至1806年,反映了貝多芬對所處時代的感觸和認識。在此之前,貝多芬對拿破侖十分崇拜,把他看成是共和主義思想的實踐者,資產階級革命的象征。可是,在拿破侖奪取政權之後,他竟放棄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當起皇帝來,這激起貝多芬極大的憤怒。他除了把原來打算獻給他的第三交響曲《英雄》總譜的扉頁撕掉扔在地上,斥責拿破侖是凡夫俗子,要變成高居於所有人之上的暴君之外,同年,開始醞釀創作這首鋼琴奏鳴曲,以表達郁積在心中的對變革的熱情。原曲並無標題,“熱情”的名字是漢堡出版商克朗茨所起,由於它確切地反映出了該曲的本質,因此沿用至今。評論家們把該曲比作“火山的爆發”、“火山般的奏鳴曲”、“花崗石河床中的火流”,總之,離不開火一樣的熱情。貝多芬的學生曾問他這首樂曲所表達的思想內容,貝多芬的回答是:“你去讀一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吧!”
第一樂章,很快的快板,F小調,12/8拍,用奏鳴曲式寫成,是英雄和熱情形象的展現。整個樂章表現了作者的思緒起伏和內在的意志,並對社會提出質疑,希望得到解決。主部主題帶有受壓抑的氣氛,但是就在這種壓抑的情緒中卻飽含著剛直的不妥協的力量。這時,低音出現了一個類似貝多芬第五《命運》交響曲中命運敲門的樂音,它代表黑暗勢力咄咄逼人的氣勢。於是,一場為自由和生存的抗爭開始了。副部主題是bA大調,有如歌的旋律,在音調和節奏上與第一主題有密切的聯系,表現對光明前景的向往。在進一步的展開中,不可遏制的熱情和尖銳劇烈的鬥爭象洶湧澎湃的怒濤一樣掀起了壯闊的波瀾。當主部主題再現時,“命運”動機變成了一片隆隆聲,更顯鬥爭的焦灼。再現部是一股熱情的巨流。再接再厲的鬥爭一直貫穿到尾聲。
第二樂章,稍快的行板,bD大調,2/4拍,以變奏曲式寫成。它的主題穩重而低沈,帶有沈思的意境,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思考。與第一樂章的熱情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靈魂並沒有被痛苦壓垮,仍保有聖潔的美感,陶醉在憧憬和理想境界中。贊歌式淳樸的主題後面,跟著主題的三個變奏,節奏逐漸活躍,描寫從沈思中活躍起來的心靈,克服了痛苦、不安和失望,意志堅強起來;最後,沈思主題再現,心靈已經做好了準備,因為戰鬥就在眼前了。
第三樂章,不過分的快板,F小調,2/4拍,奏鳴曲式。前幾個樂章裏的疑問和思考沒有了,積聚的力量爆發了出來,樂觀主義精神得到體現。鬥爭的規模更趨宏大,並具有百折不回的氣勢。一開始的引子就響起了雄壯有力的軍號聲,它引出疾風暴雨般,氣勢奔騰的主部主題,猶如熾烈的鬥爭激情,一瀉千裏,勢不可擋。隨後的副部主題充滿著一股內在的力量,表現出在艱苦困難的環境裏,百折不撓的勇氣。在展開部中,樂曲把上面兩個主題的曲意進行了發揮,進一步表現出對自由進步的激情和內心的振奮。這時候,出現一段新的曲調,它是F小調,2/4拍,極板,它和主部主題交相輝映。最後,沸騰的音流匯合成一支英勇輝煌的進行曲,速度不斷加快,氣勢宏偉磅礴,勝利即將到來,歡欣鼓舞的音調激勵著人們前進。
據貝多芬的學生裏斯回憶:1804年夏天,貝多芬在散步的路上一直哼著一個調子。裏斯問他,他回答說:“這是我想到的一首奏鳴曲最後快板樂章的主題。”走進屋子後,貝多芬連帽子也來不及脫,就奔向鋼琴彈奏這個嶄新的樂章達一小時以上。最後他對裏斯說:“今天我不能給你上課了,我還需要工作。”具有非凡氣質的《熱情》奏鳴曲的最後樂章就是這樣誕生出來的。
《熱情》奏鳴曲通過完美的藝術形式,表現了成熟時期貝多芬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貝多芬對他生活的時代和社會,有著各種復雜的體會和批判,但是,他感覺到人民的力量和歷史前進的步伐,以內心沸騰的激情,寄希望於新的未來。
發稿:2003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