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章翠英繪畫畫解--《獨覽梅花掃臘雪》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武漢仁

又名《獨覽梅花》,“中國畫是無聲的音樂,有節奏,有韻律,能給人帶來輕松、愉快、遐想、回味和深思。我曾畫了一幅音樂的符號1234567‘獨覽梅花掃臘雪’。”(章翠英《我的藝術之路》)這是作者在藝術上的探索和嘗試,她試圖通過繪畫作品讓人們體會到音樂的趣味,她想描繪一種視覺和聽覺相通的“通感”意境,一種“畫中有樂,樂中有畫”的境界。

我國著名的現代文學家朱自清(公元1898-1948年)先生,早就進行過這方面的探索,他有一篇散文《荷塘月色》,就描述了這種“通感”的意境。他看到荷葉像“舞女的裙”,月光下白色的荷花像“明珠”,像“星星”,像“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他聞到荷葉的“清香”,這“縷縷清香”,使他感到仿佛聽到“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為什麼會這樣呢?這“縷縷清香”,或濃或淡,似有似無,忽遠忽近,若疾若徐,使他感到具有某種旋律和節奏感,好像遠處高樓上傳來的歌聲那樣。這裏描述了一種嗅覺和聽覺相通的“通感”意境。“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一種西洋樂器)上奏著的名曲。”月光在荷塘中的“月色”、“光與影”是作者看到的,他覺得月色的“光與影”似乎有著某種“和諧的旋律”,感到好像聽到“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這裏又描述了一種“畫中有樂,樂中有畫”的境界,一種視覺和聽覺相通的“通感”意境。

前面作者在《醉八仙圖》的畫解中寫道:“八仙醉了,作者醉了,連我們看這幅畫的人聞到點酒味兒也都醉了。你嘗,王母娘娘的蟠桃真好吃!你喝,王母娘娘的美酒真香啊!”看飲酒的畫,聞到酒味兒了,甚至有點醉意。這是不是也可以說是視覺和味覺之間的“通感”呢?

“老聃(dan)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亢倉子曰:傳之者妄。我能視聽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列子仲尼》)亢倉子承認自己具有特異功能,能“視聽不用耳目”,他不承認自己能“換感”──把感官調換一下,用耳朵去看,用眼睛去聽,所以,他認為傳言是錯誤的。其實,用耳朵識字現已為實驗所證實,只是用眼睛聽還沒聽說。當然,這已不是常人層次的“通感”,而是超越常人層次的特異功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