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見仁見智 > 雜談隨筆

他們做官有擔當深得百姓之心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劉曉

在中國古代王朝,官員的選拔經歷了從以血緣和功勛為基礎的世襲制、軍功授爵制,到以推薦考察、以德行和才能為主要標準的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再到最公平的科舉制等幾個階段。

這些被選拔的官員很多都重視自己的德行,遵循儒家道德準則,在主政一方時有擔當、有責任,為帝國的運作兢兢業業。在史籍中對他們以“循吏”、“良吏”、“廉吏”稱之。清代梁恭辰撰寫的《勸戒錄》中記述了不少這樣的官員,今天就說說兩位有擔當的官員的故事。

縣令張開雲有膽有識離任時百姓不舍後人得福報

張開雲,字霽光,號晴湖,是直隸南皮縣(今河北南皮縣)人。清朝嘉慶丁卯年(1807),張開雲以舉人的身份在湖北省城候補職缺。當時正逢安陸縣大旱,糧食短缺,甚至出現了饑荒,數千名百姓闖入縣衙,要求縣令帶頭求雨。老百姓不僅讓其赤腳行走在烈日下,還在祭壇行禮時,用柳條鞭打縣令,以發泄不滿。可以說是民怨沸騰,騷亂不止,恐怕不久後會釀成大的事端。縣令請求巡撫派人來接替自己。

巡撫認為只有有膽有識、能夠擔當大事之人,才能妥善解決安陸縣的問題,而張開雲就是這樣的人,於是便委派其去代理縣令。與張開雲交好的同僚都勸他拒絕,擔心去了恐遭不測。但張開雲毅然接受委派,並說:“越是遇到盤根錯節的樹木,越能顯示出器具的鋒利。如果稍稍遇到險阻就推卸責任,那天下之事要依靠誰去做呢?”

張開雲遂連夜啟程前往安陸縣。抵達後親自向老百姓陳述大義,曉諭後果,並懲戒了帶頭的幾個人,同時表示將竭力解決饑荒問題,老百姓們都很服氣。

在調查後,張開雲將地方災荒情況上報給巡撫,並請求下撥錢糧賑濟百姓。巡撫因為前任縣令之前上報的都是豐年(這也是百姓為何怨恨極深的原因),因此不好立即批準,張開雲上報了3次,3次都被駁回。張開雲不忍百姓挨餓,不忍看到他們餓死,便全力發動當地富戶捐糧,自己還率先捐出8百石糧食,並開設粥廠,救濟災民,幫助老百姓度過難關。

當年秋天,安陸縣糧食大豐收,老百姓都很高興,也對張開雲心懷感激之情。

張開雲在任期間,幾個月時間就處理完了前任堆積如山的案件,而且處罰公正。由於一心忙於公務,縣衙時常有斷炊的憂慮,但張開雲並不在意。老百姓聽說後,感念他的活命之恩,爭先恐後送來糧食和柴火。還有應城縣的鄉紳,將3百兩銀子委托他人送到縣衙。

後來,在張開雲離任時,老百姓十分不舍,用哭聲相送。即便那些被其懲罰之人,也在路邊焚香,磕頭送別。在他治下的所有地方,老百姓都為他設立長生牌位。

做官做到了這個程度,真的可以作為官員的模範和表率了。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何他的兒子張擴廷能夠繼承家業,考中進士,進入翰林院,而後代子孫中科舉中第的也連綿不絕。

知府楊九畹秉公辦案離任時百姓夾道相送

楊九畹,字余田,清朝嘉慶二十四年(1819)己卯科榜眼。其為官清正。在任甘肅慶陽府知府時,曾會同各部門官員審理一樁大案。原來,甘肅靜寧縣老百姓,對縣衙裏的胥吏和衙役十分不滿,覺得他們處事不公,雙方產生了糾紛並對簿公堂。

在審理時,各部門官員認為此案已經被告到京城,因此有所顧忌,想要袒護胥吏和衙役,但楊九畹堅持不能這樣做,應秉公處理。在認真搜集證據、仔細審理後,楊知府懲辦了胥吏和衙役,民怨得到了紓解,地方上長期以來累積的弊端也被清理。

後來,楊知府離任前往京城,途經靜寧縣時,當地百姓夾道相送,甚至拉住他的車轅依依不舍。楊知府於是留下了一首詩以示安慰。詩中有這樣的詩句:“從來為政切民艱,幻跡浮名一例刪。曾笑王喬仙去後,空留鳧舄(xi4)在人間。漫雲折獄信持平,敢徇私情負爾氓。留出本來真面目,不須更寫鐵錚錚。”他以此來表明自己的心跡。

結語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像張開雲、楊九畹這樣“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勇於承擔責任的官員實在是數不勝數,而他們才是歷朝歷代的中流砥柱,才是書寫中國歷史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