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飛天舞 刻劃宗教與藝術結晶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新生6月2日訊】據“中時電子報”2002年5月30日報道,為了說明佛教在大唐文化所占的份量,由交通大學師生共同完成的「虛擬長安」,布置於故宮「天可汗的世界」展場,其中有一段精采的胡旋舞,將於近日改版為虛擬佛教樂舞「飛天舞」的畫面,襯托出唐代宗教與藝術結合的盛況,對臺灣觀眾而言也是前所未有的體驗。

宗教學者曾指出,臺灣的民間信仰屬於多神系統,沒有完整體系,也看不到西方宗教縝密宏偉的文化結構。唐代雖然也是多元宗教並存,但以佛道為主軸,因此許多文化層面已發展成熟,藝術就是最佳檢驗指標。

「飛天舞」是最典型的唐代佛像符號,不論是河西古代墓葬壁畫以及敦煌壁畫,幾乎都有「飛天舞」的繪畫或雕刻,印證了當時民眾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憧憬。因為它見諸河西古代墓葬壁畫以及敦煌壁畫的比率最高,例如莫高窟現存四百九十一窟,第三二一號莫高窟西壁頂南側的初唐「雙飛天」,都是令人稱贊的典範。

佛經中,飛天被稱為「香音神」,專司在極樂世界中散布香氣。世人模擬存想他們的形態,繪畫雕塑了各式各樣的飛天舞,最典型的是他們身披兩條舒卷自如的飄帶,在空中隨意起舞,甚至在櫛比鱗次的庭臺樓閣間自在穿梭。

佛經有關飛天舞的描寫,在唐朝結合了現世富饒的生活而發揚光大,因此也具備了入世、出世的雙重意象結合。楊貴妃為唐明皇所跳的「霓裳羽衣曲」,取材佛教樂舞「婆羅門」,當中就有飛天的舞姿。有時飛天也和倒彈琵琶的樂舞結合,最佳例證是第一一二號敦煌莫高窟南壁東側的中唐「樂舞圖」。

唐朝工匠發揮高超技術,有時以浮雕方式來塑造飛天舞,只有一小部分身軀附著在石壁上,絕大部分身體和四肢和飄帶懸在空中,令人贊嘆不已,這些姿態在唐代大展「虛擬長安」中都有模擬呈現,直指人間凈土的渴望。自古以來,普羅百姓都在尋找免除恐怖憂礙的彼岸,香音神代表擺脫人間道的苦惱業報,對此刻的臺灣民眾而言,應該是別有一番深刻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