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心底的“故鄉”--聆聽德沃夏克《新大陸交響曲》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會龍山人

【明心網】我永遠也忘不了十八年前那個夏天的傍晚。

那正是江南最炎熱的七月,雖然太陽已經落下不見了,但悶熱仍未稍減,讓人坐立不安。呼呼轉動的電扇把一股股熱風吹來,讓我感到昏昏沈沈。這時,從書桌上打開的收音機裏傳出一陣緩慢而優美的曲調,婉轉,溫柔,抒情,親切,略帶一絲憂郁。我昏沈的頭腦一下子清醒了。我漸漸感覺不到熱的氛圍,身心沈浸在那如訴如語的旋律之中……曲子完了,我坐著久久沒動。我的頭腦裏似乎並沒有什麼明確的想法,只是心裏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後來我才知道,這段曲子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e小調第九交響曲》(作品95)的第二樂章《廣板》。

大凡好的音樂,都是能讓人第一次聽到就印入腦海,深入心底,雖然不知道曲名,但卻從此旋律難忘的。德沃夏克的《e小調第九交響曲》就是這樣一部能攫住人們心靈的音樂作品。

德沃夏克,這個出生於捷克波希米亞高地的小旅館主和肉商的兒子,當過樂隊中提琴手和教堂管風琴師,最終憑著天賦和勤奮,成為了十九世紀後期歐洲大陸上最受歡迎的作曲家之一。他的第一部為音樂界所註目的作品《白山的子孫》,充盈著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家鄉的懷戀。正因此,當1892年德沃夏克應邀來到距歐洲大陸萬裏之遙的“新大陸”擔任紐約國家音樂學院院長後,對故鄉的懷念就時時縈繞在他的心頭。日思夜想,情不能已,全都化作樂句從他手中的羽毛筆下噴湧而出:1893年,他來到美國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e小調第九交響曲》誕生了。

《e小調第九交響曲》,又稱《新大陸交響曲》,表現了作者來到美國後的內心感受以及對祖國的思念之情。內容受美國詩人朗費羅的長詩《海華沙之歌》(美國文學中第一部關於印第安民族的史詩)的影響。全曲共四個樂章,分別表達了作者初到美國時的激動、日久後對故鄉的思念、對家鄉農村載歌載舞的盛宴的回想以及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時的歡樂之情。這部交響曲一問世,就在新大陸上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而最使聽眾難忘的則是第二樂章《廣板》。

這第二樂章是受郎費羅長詩中“森林中的葬禮”一章的啟發而寫成的:印第安人的民族英雄海華沙為拯救自己的民族,離開了家,他的妻子明妮哈為饑餓所迫,奄奄一息,在極度痛苦的掙紮中哭泣著向想念中的丈夫訣別。由此而譜出的第二樂章主部主題旋律極其感人,英國管奏出婉轉而略帶憂郁的樂音,讓人為之心弦顫動。據說,這部作品第一次演出時,當聽完了《廣板》,許多聽眾禁不住熱淚沾巾。音樂評論家們把這第二樂章譽為一切交響樂慢板樂章中最動人的一個。

這部交響曲,我現在已經記不清聽過多少次了,但是每一次聽,都有新的感受。尤其是第二樂章,我更是常常反復傾聽。我總在想,德沃夏克當年譜寫這段曲子時,腦海中浮現出的是些什麼畫面呢?是祖國那如夢幻般起伏的波希米亞高地?是在高地間蜿蜒流淌的易北河?是河邊那如詩如畫的故鄉內拉霍夫斯基小鎮?是小鎮上那碎石鋪就的熟悉的街道?是那些穿繡花襯衫、白色亞麻布褲子和長統靴,伴著小提琴和手風琴在草地上歡快對舞的男男女女?是那為慶祝豐收聚宴時擺在長條餐桌上的啤酒、果汁、牛奶、姜餅、花生、巧克力、奶油餅幹和芥末香腸?……不管是什麼,它們都是德沃夏克的精神支柱。故此,只在“新大陸”呆了三年,1895年,德沃夏克就回到了祖國,回到了故鄉。九年後,他就帶著心靈的安慰,在故鄉的懷抱裏,安息了。

有著“葉落歸根”傳統思想的中國人,似乎特別能與德沃夏克產生共鳴。中國人把第二樂章《廣板》的主題旋律命名為“思故鄉”,有好事者更為它填詞道:“思故鄉/念故鄉/故鄉真可愛/天甚清/風甚涼/鄉愁陣陣來”。但我以為,德沃夏克所思念的“故鄉”,既是那些觸手可即的山水村鎮,更是那溶入他血液中的波希米亞氣質和斯拉夫民族意識,是使他心靈得到慰籍和平靜的精神樂土。這就是他心底的“故鄉”。

我們每個人都有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我們要回到故鄉或許並不是難事。然而,在這蕪雜繁囂的現實裏,我們是不是都能回到心底的“故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