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為什麼退休稱為“懸車”?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心語 整理

【明心網】在《晉書.卷四十五.劉毅傳》上載:“昔鄭武公年過八十,入為周司徒,雖過懸車之年,必有可用。”又《漢.蔡邕.陳實碑》載有:“及文書赦宥,時年已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老,四門備禮,閉心靜居。”另有《漢.班固.白虎通道德論.卷四.致仕》上說:“臣七十懸車致仕者,臣以執事趨走為職,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踦之屬,是以退去避賢者。”這些古文裏的“懸車”之年、“懸車”告老、“懸車”致仕,意思都是指年老(通常為七十歲)辭官退休。那麼,為什麼用“懸車”來表示退休呢?

其實中國古代早有官員的退休制度,稱為“致仕”、“致事”、“致政”、“告老”、“請老”,就是“還祿位於君”,即年老或多病而辭去官職在家休養閑居。如《公羊傳.宣公元年》載有:“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何休註:“致仕,還祿位於君。”又《左傳.魯襄公三年》∶“祁奚請老”,《左傳.襄公七年》∶“冬十月,晉韓獻子告老。”另《禮記.曲禮上》說:“大夫七十而致事。”鄭玄註∶“致其所掌之事於君而告老。”

而據記載,中國古代退休制度緣於周朝,正式形成制度則在漢朝,而於唐、宋時代得以完善和發展。自西周有“大夫七十而致事”的記載後,其後的各朝代大都規定官吏七十歲致仕,到了明清兩代,才改為六十歲退休。

歷代官員退休後,在政治上、物質上均享有優待,許用官家專車送回,沿途接待。政治上待遇主要有加銜晉級、參聽朝政及恩蔭子孫等;經濟上待遇則有給俸和賜物。但各個朝代的待遇不盡相同,漢代規定,年俸祿在兩千石以上者,可帶原俸祿的三分之一作為養老金。魏、晉時期的官吏或賜給實物,或采授之“顧問”性質的閑職,供養終身。唐代一至九品官吏告老之後,賜給“永樂田”可傳子孫。清代對四品以下官員正常退休者,給予厚品休致。

也有的人退而不休,年歲雖老,依然受朝廷重用。如《晉書.王祥傳》就記載了晉武帝對王祥不僅十分尊寵,還照顧他安享晚年,在朝廷有大事時仍諮詢他的意見。當然也有貪戀權勢不肯退休的人,唐代詩人白居易就曾寫了《秦中吟十首.不致仕》∶“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何乃貪榮者,斯言如不聞。可憐八九十,齒墮雙眸昏。朝露貪名利,夕陽憂子孫。掛冠顧翠緌,懸車惜朱輪。金章腰不勝,傴僂入君門。誰不愛富貴,誰不戀君恩。年高須告老,名遂合退身。少時共嗤誚,晚歲多因循。賢哉漢二疏,彼獨是何人。寂寞東門路,無人繼去塵。”用以諷刺他們,並在當時的長安傳誦一時。

不過也有為人風骨清高備受史家所稱贊的。如唐太宗時的李靖,他一生功績卓著,六十四歲時患了足疾,自感行動不便,就“上表乞駭骨,言甚懇切。”另外還有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將郭子儀,同樣也在六十四歲時請求退休,謂“願罷此官,庶禮讓興行由臣而致也。”

而把退休稱為“懸車”是有其典故的。《漢書.薛廣德傳》上載有∶“與丞相定國、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俱乞骸骨,皆賜安車駟馬、黃金六十斤,罷。廣德為禦史大夫,凡十月免。東歸沛,太守迎之界上。沛以為榮,縣(同懸)其安車傳子孫。”這是說薛廣德和丞相趙定國、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一起上書要求退休,皇帝便賞賜他們每人由四匹馬拉的、舒適的馬車和六十斤黃金。薛廣德便駕車東歸沛地退隱,當地太守等在邊界上來迎接他,沛這個地方的人們也以他的到來感到榮耀。後來,薛廣德就把皇帝賜的安車懸掛起來,留給後世子孫。

顏師古對這段文字裏的“懸車”下過註解。師古曰∶“縣其所賜安車以示榮也。致仕縣車,蓋亦古法。韋孟詩雲‘縣車之義,以洎小臣’也。”是說薛廣德懸車以示光榮。而此種作法,在古代就早已有退休時將馬車懸起的習慣了。另韋孟詩也有解釋∶“懸車的意思就是讓小臣安定下來,不用再辛苦奔波了。”

所以“懸車”象征著自己年歲已大,不能再四處奔走了。因此,後人就將退休稱為懸車,也含有贊美的意思(光榮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