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見仁見智 > 雜談隨筆

品茶與人生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李疏達

“人間萬苦人最苦”,然而人間也有很多濟世的良方,既有惠及蒼生的醫藥,也有普濟天下的茶道。茶葉的苦澀,像極了人生,但也有人稱茶為“甘露”,品茶與品人生,味道相通。

唐代《唐國史補》載: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常魯公為入蕃大使,在帳中煮茶。吐蕃贊普問他是何物?常魯公說:“滌煩療渴,所謂茶也。”因此茶也稱為“滌煩子”,洗滌心中煩躁的意思。

雖然《茶經》有言,“蠲憂忿,飲之以酒;蕩昏寐,飲之以茶。”為了消愁解悶,就要喝酒;為了提神解除瞌睡,則要喝茶。但以茶代酒,古已有之。

《茶經》還提到:“茶之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茶最適合品德高潔、節儉的人飲用,比酒更能修身養性,故名人雅士皆好飲茶。

《宋錄》記載,南朝時期,劉宋的新安王子鸞和豫章王子尚到八公山拜訪道人。道人曇濟拿茶招待他們,豫章王子尚嘗了茶後,覺得味道甘美,贊嘆說:“這簡直像天上的甘露啊,為什麼說是‘荼茗’呢?”因為荼的本義是苦菜,常被用來指茶樹的嫩葉。

《茶經.一之源》描述了茶的功效,“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當人感到口渴燥熱、胸悶頭痛、眼睛幹澀、四肢困倦、關節不舒暢時,只要飲上四五口茶,就能起到解渴清神的作用,其功效可以和醍醐、甘露相媲美。

人有清濁,茶有粗精。辨茶與識人亦有異曲同工之處。

《茶經》曰:“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是說茶葉的采摘不合時令,制作不精細(不按照工藝認真處理),甚至摻雜了雜草、野葉,飲用這種茶會引發疾病。

茶仙陸羽發現“茶有千萬狀”,粗略地說,茶的外觀形狀有的像“胡人靴”蹙縮的樣子,有的像被霜打的枯萎荷葉……有的精腴,有的老瘠枯槁,約有八等。但陸羽認為,有人以茶葉“光、黑、平正”為標準評斷好茶,這只能算下等的鑒別方法;有的人以“皺、黃、凹凸不平”的茶葉為佳品,這算中等的鑒別方法;如果有人能盡說出該茶種種“好”和“不好”處,不再拘泥於外表特征,那才是是上等的品鑒方法。

影響茶葉外觀的有幾種原因:茶葉裏的油膏潤於外,茶面會顯得有光澤;油膏尚含在葉裏,表面就會皺縮不展;隔夜制成的茶葉會變黑;當天做的茶葉則呈黃色;茶葉經過蒸壓,形狀會平整端正;任其自然幹燥的,表面就會凹凸不平。茶葉和普通草木的葉子很相似,所以好壞,最終還要靠入口品嘗來判斷。

煮茶時,鍋中出現像魚眼大小的氣泡,隱約有聲,這叫“一沸”;鍋邊像泉水湧出、連成串珠一樣的氣泡,這叫“二沸”;水面翻騰如波浪洶湧,這叫“三沸”,超過這個階段,水就老了,不適合再煮茶。

孔子在《論語.鄉黨》中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並非是指口腹之欲,其實古人的食物首先是要祭祀和敬天的,當然要誠心正意,精益求精。孔子還說有“八不食”,食物經久腐爛了,顏色、氣味變了等都不吃能,“割不正”也不吃,其中還提到了“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在中國歷朝歷代,祭祀都是最重要的事,“禮有五經,莫重於祭”(《禮記》)。祭祀所用的肉(祭肉),不能保存超過三天,這表示對祭祀對象的敬重。

飲食之道是如此,茶道亦是如此。人生在世,離不開吃穿住用行,可繁可簡,重在恭敬之心,就是要追尋一個“道”字。

陸羽認為,天地生成萬物,都蘊含至妙的道理。我們居住的房屋,建造得極為精巧;我們穿的衣服,制作得極為精細;我們吃的食物、喝的美酒,也都講究到了極致。可是在茶這件事上,真正要講究起來卻很難,陸羽總結出“茶有九難”:1是制造,2是識別,3是器具,4是火候,5是水質,6是炙烤,7是搗碎,8是煮,9是品飲。

他解釋說,在陰雨天采茶、夜裏焙茶,這不算是好的制作;只會嚼茶葉、聞香氣,這不算真正懂得鑒別;用有膻味的鼎、有腥氣的茶碗,那不是合格的茶具;用油膩的柴薪或廚房裏的剩炭,這樣的火氣汙濁,不是合適的火;用急流或積滯的雨水煮茶,不算好水;茶焙烤得外熟裏生,那不算得法的炙茶;茶末如果太過細碎,像粉塵一樣,那也不算好的茶末;如果煮茶時大力又急遽地攪拌,就不能算得上好的煮法;如果只在夏天興致勃勃,冬天就停止飲用,這不是正確的飲茶之道。

陸羽造訪山川名泉,考察茶業產地和水質,還制造了烹茶、品飲的24件器具。但他又說明,實際上,在不同的場所與情況下,很多器具都可以省略。例如,如果是在春天禁火的日子,在野外山寺或茶園裏手工采摘,直接蒸、舂、火幹,就不需要制作茶葉的7種工具。如果在松林石上能生火烹茶,就只需簡單擺放茶具,而不用幹柴、爐鼎之類的器物。如果茶人在山澗泉邊取水,那麼貯水的水方、滌方(洗滌器)、漉水囊(濾水袋)這些也用不著了。如果是在山中,用藤攀巖采茶,進洞穴中烘烤茶葉並碾成末,或用紙包收藏,那麼碾子、拂末等器具也可省去。可是,在城裏、王公貴族之家,講究排場,24種茶具若缺少一樣,就算“茶事廢”。

茶也是老百姓的開門7件事之一。像林黛玉那樣的飲者畢竟是少數,所謂粗茶淡飯,北宋著名文學家黃庭堅就做過一首詩,詩題是《四休導士詩序》,詩云:“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

煮茶時看茶葉之沈浮,品茶時嘗茶葉之甘苦,榮辱沈浮、苦盡甘來,莫不道盡人生真諦。人生在世,如能看破想開,一口茶水,即可壓下心中的苦楚和煩惱。苦惱時,飲一杯茶,盡解心中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