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中國文字之簡介(下)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沈葆 老師(德明中文學校)

【明心網】(八) 明清之字典巨著:

明朝神宗萬歷四十三年(西元1615年),安徽宣城人梅膺祚編了《字匯》,改用楷書,共分十四冊,分別以“首”“尾”及“十二地支”命名,收錄了33,197個字,都是經史中常用之字。他將許慎《說文解字》540個部首,簡化為214部首,按筆劃順序排列,便於檢閱。用“反切”及“直音”註音。

《字匯》並列有教人寫字的筆順,辨認字形相似的字等等。對近代語言史之研究價值頗高。目前我們使用的《辭海》,即沿用《字匯》的部首檢字方法。

到了明末崇禎年,國子監江西宜春人張自烈,編了《正字通》,分十二卷,共收33,549字,部首亦分為214個。其部首秩序與每部所納之字,亦按筆劃多少排列。《正字通》並收了許多方言及俗語的意義。

1644年滿州人入關。清朝初年,清聖祖康熙皇帝有鑒於宋元時期,流行於賬簿、當票、藥方、小說、唱本等文字記載中所用的“破體字”“俗體字”(即簡體字)充斥,文字之亂象叢生。

康熙四十九年(西元1710年) ,令翰林大學士張玉書、陳廷敬等,共三十人參與主編《康熙字典》。他們參考明朝梅膺祚的《字匯》,與明朝張自烈的《正字通》兩本字典為藍本,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歷時七年始編纂成。嚴格要求,正確書寫,“正體漢字”之方法。

《康熙字典》共分十二集,每集以“地支”命名。共收集漢字47,000余字,部首亦分為214個。並有反切註音,註明出處及參考等等,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語文工具,並一直被廣泛地使用。

所以,僅就《字匯》《正字通》《康熙字典》三部字典所收錄的字數與部首看來,漢字明顯的增加。但其字之增加,皆依循“六書”的規範。但部首卻從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9,353個字,所歸納成的540部首,而減少到214部首。這即證明漢字是極科學化的,有其演變之規則。不因字數增多,而“部首”亦隨之增加。

“部首字”則是認識千千萬萬漢字之基礎,漢字亦根據這有限之“214”個部首字,以“形、音、義”之規範,加以排列組合。凡筆劃多之漢字,可以依照部首,將文字拆開講解,再合並回復其字之原形,這是以簡馭難的最佳識字方法。

清代文字學家王筠在其《文字蒙求》自序中提到:“人之不識字也,病於不能分,芧能分一字為數字,則點劃必不可以增減,且易記而難忘矣。芧於童蒙時,先令知某為象形,某為指事,而會意字即合此二者以成之,形聲字即合此三者以成之,豈非執簡禦繁之法乎。”這真是一針見血的見解,說出了學習正體漢字的簡易辦法。

(九) 清代的文字與聲韻研究:

有清一代,研究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文字學家有;段玉裁的《說文解字註》。桂馥的《說文義證》。王筠的《說文釋例》。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等書。

另外,清朝學者對古文字,聲韻學與訓詁學之研究,皆有具體輝煌之成就。自清末發現甲骨文,一直到民國以後,有名的甲骨文專家有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等等。聲韻學專家則有章太炎,黃季剛,瑞典漢學家高本漢等等。

(十) 中國歷代字體的演變:

從甲骨文→鐘鼎文(金文)→大篆(籀文) →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都是字形簡化的結果。亦為用筆簡化的結果。

由“篆書”變“隸書”,變圓曲之筆為方直之筆,以便書寫。
由“隸書”變“楷書”,字形亦簡略。外貌雖不象形,而象形之本質仍存。
故“楷書”(即“正體字”) ,創始於漢末,完成於魏晉,一直沿用至今。近一千八百年來,漢字沒再改簡的原因:乃“楷書”已達最簡的地步了。
如果再簡略下去,不免入於符號化,不能維持漢字的象形本質,並完全脫離漢字依據“六書”的規範。使漢字原本俱有“因形見義”“望文生義”的功能,皆消失殆盡。
這種符號化的文字,既不能像舊時的漢字能表義,亦不像拼音文字般表音,“形、音、義”三方面皆無是處,成了最沒用的文字。

(十一) 漢字之特性:

正體漢字是單形體,單音節的方塊字,是左腦右腦可並用的“復腦文字”。它有聲調,同音字多,有單詞與復詞,既可用來表征外界的萬千事物,更俱有“形音義”的特殊功能,易於辨認分析,易讀性高。

漢字其基本結構有三種秩序:“上下結構”如:“朵、忠、霜、替”等。“左右結構”如:“北、林、劉、騎”等。“內外結構”如:“康、匍、聞、圍”等。

漢字由於有了“部首字”的分類與歸納,那麼“獨體之文”與“合體之字”,有了條理可循。何況漢字雖多,形聲字居十之七八,轉註以聲轉為本,假借亦以聲借多。既識“部首”之義,其相屬之字義,亦必相近。既識本字之音,則本字之音與配合之音,亦相去不遠。故“字義”“字音”皆有其根源,可以以簡(即用“部首字”) ,來馭繁 (即駕馭“眾多之漢字”)也。

漢字不是拼音文字,不隨語言之變化而變化,穩定性高,可以超越時空,古詞(字)皆可今用。中國地大人多,方言雖異,但使用之文字卻相同。易於溝通,促進團結。

正體漢字,字型勻稱優美,書寫時自上往下,自右往左,自左往右,均可通行。用諸書信文章、詩詞、歌賦、對聯、書法、謎語、文字遊戲等等,皆能歷久彌新。而正體漢字中所蘊藏之豐富資料,更可上溯中華文化淵源、史地背景及發展。

如今電腦專家發現:漢字適用於電腦有三大優點:

(一) 漢字是單音節,其語音信號,可以迅速的進行頻譜分析處理。
(二) 漢字是單形體的方塊字,比拼音文字更易於儲藏。
(三) 漢字的偏旁部首,其相互結構,符合現代電腦的邏輯原理。比拼音文字更適於電腦的發展。

事實證明,電腦輸入“正體漢字”的速度,絕不比拼音文字慢,由此可見,這經過千百年錘鏈的“正體漢字”,既經得起時代的考驗,亦能隨著時代的潮流前進,光輝永在,價值永存。

(十二) 簡化字的起因及演變:

自清世祖順治帝於1644年入關,到宣統三年(1911年)為止,滿清皇朝有十二帝,立國共268年。清皇室歷經聖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 三帝,134年間,可謂盛世之外,到了清仁宗(嘉慶)、清宣宗(道光)時,就步入國勢衰弱之途。(“康乾盛世、嘉道中衰”)

清宣宗道光二十年(1840年) ,中英鴉片戰爭爆發,由於清廷舉棋不定,主戰者欽差大臣林則徐被革職,英軍兩次北犯,先至大沽口,後再兵臨南京。光緒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被迫訂下中國第一條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至此,中國門戶洞開,紙老虎之面目被拆穿。

由於清朝腐敗無能,列強之勢力由海口進入中國內地,仗著船堅炮利,不平等條約接踵而至,“割地賠款”“喪權辱國”。而中國境內禍亂不止,社會秩序破壞,百姓流離失所。故有“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自強運動興起。

於是有模仿西法,洋務建樹,增強國防,發展交通礦業,建立新式學堂,留學教育,翻譯西書等等之措施。當時許多讀書人,像嚴復(留英)、蔡元培(留德)、章太炎(留日)、熊十力、錢玄同(留日)、周樹人(留日)、胡適(留美)、劉半農(留英法)、趙 元任(留美)、顧頡剛、馮友蘭(留美)、林語堂(留美)等人,皆清鹹豐、同治、光緒年間出生的大學者。

但他們之中,或有過於偏激如錢玄同者。他提倡“廢除古文”、“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主張“自左向由橫寫”等等。錢玄同曾說:“欲袪除三綱五倫之奴隸道德,當以廢孔學為唯一辦法”。“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的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解決。”

周樹人(魯迅)則謂:“漢字是勞動人民的結核,倘不除去,只有自己死。”中共早期領導人瞿秋白就說過:“漢字真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茅坑”。

民國元年(1912年),蔡元培任教育總長,首先廢除“讀經書”,接著再以迷信的理由“廢除祭孔”。1919年“五四運動”發生後,像錢玄同、劉半農、胡適等人,更是大力倡導“反傳統”,要冒進要西化。提倡白話文,評擊儒家思想,推動“疑古”風氣,造成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

中共統治大陸之初,大力推行簡化字。1956年8月,舒慶春(老舍)在《關於語言規範化》說:“……文字改革的方法是不求規範化。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文字改革是一個過渡的辦法。我們將來一定是用拼音文字。方塊字難處很多:難認、難念、難懂、難記、難寫。過渡期間,消滅漢字不行,那麼辦就天下大亂了。”“文字改革不規範化,因為漢字歷來就不規範化,誰也說不清楚漢字是怎麼回事。……”

在這種對漢字的結構與“六書”毫不了解,並執意非把“正體字”鏟除而後快的情況下,“正體漢字”背負了許多罪名,說它是“造成文盲眾多,造成科學落後,造成貧窮,造成學生對國文學習沒興趣……”等的障礙,希望先借著簡化字,將“正體字”去掉,然後將中國文字拼音化。

簡化字(有兩個階段)與漢語拼音:

壹:(一) 1922年,錢玄同發表《減省現行漢字筆畫表》,《簡省漢字筆劃提
議》。 (五四運動時期)
(二) 1935年6月,錢玄同編成《簡體字譜》,收了二千三百多字。當時國民
政府教育部,從中選了三百二十四個,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結果
全國大嘩,1936年2月 便被收回。

貳:(一) 1950年簡化字運動,中共教育部開始搜集常用簡化字。
(二) 1956年1月,中共國務院通過《漢字簡化方案》,共收了515個字。簡化
偏旁54個。
(三) 1958年2月11日,中共第一屆人大第五次會議批準:《漢字拼音方案》
(四) 1964年,中共文改會編印了《簡化字總表》,將簡化字增到2,236個。
(五) 1986年10月10日,中共國務院批準《簡化字總表》。
(六) 1988年1月26日,中共教育部發布:《現代漢語常用字表》。
(七) 1988年3月25日,中共語文工作會發布:《現代漢語通用字表》。
(八) GB/T 16159-1996:《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
(九) 2002年3月31日,中共教育部試行:《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

五十余年來,中共簡化字左改右改了數次,人民無所適從,以至使用時,錯字、別字、自造簡字,層出不窮。而拼音文字的發展,也遇到無數的困難。因為光是漢字的同音異義字,就是拼音字一個逾越不過的鴻溝。

事實上,先學“正體字”再學簡化字是正確的途徑。因為使用簡化字,是一種輔助的手段,為的是方便書寫而已。而正式的書刊、文件、報章、雜志、課本,應該用正體字出版。這樣一來,人們對漢字的理解,皆依據正體。有了正體為標準,自然覺得簡體作手書是種方便,錯字、別字自然減少。

1920年,錢玄同在給胡適的信中說:“看見自己發表在《新青年》時的舊作“慚汗無地”。1927年時,更說自己數年前的謬論,“十之八九都成懺悔之資料” 。”《錢玄同文集》

1938年1月,在法國巴黎求學的錢玄同之次子錢三強,收到父親的信,其中有一段:《葛能全.錢三強傳》:“吾家三世業儒。故料量田產及經營米鹽之事非所熟悉。我才尤短。更拙於治生之道。此致近年生活日趨貧困。你有志求學,作顯親揚名榮宗耀祖之想,自是吾家之孝子順孫。數年以後,領得學位文憑,博得一官半職,繼承祖業,光大門楣,便足以上對祖先,下亦慰我老懷,娛我晚景矣…。”

“我雖閉門養病,但自幼讀孔孟之書,自三十歲以後(民五以後),對於經義,略有所窺知,故二十年來教誨後進,專以保存國粹昌明聖教為期,此以前常常向你們弟兄述說者。今雖衰老,不能多所用心,但每日必溫習經書一二十頁,有時臥病在床,則閉目默誦,此於修養身心最為有益,願終身行之也。”

晚年的錢玄同所顯示的,與他早年提倡“反傳統”提倡“疑古”等等,這些偏激的言論、行為與看法,真是截然不同。

曾任北大教授,中文系主任,中國的古文字專家,1952年曾任大陸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的唐蘭先生,文革後到香港中文大學,當時他嘆了一口氣道:“有句話過去不敢說,現在要講,漢字是不該簡化的。”

自元明以來,一直有簡體字,當時稱為“破體字”或“俗體字”。中共推行簡化字,簡化字要能符合“漢字演化的規範”,要能“約定俗成”,才算成熟,方能推廣。

如果只是為了簡省筆劃而亂簡,又為了簡省文字,竟然以一個同音字,代替其它“同音異義字”的作法,不僅是破壞漢字與中華文化,擾亂文字系統,增加古今的隔閡,開啟了學習中文的錯誤方式,導致國文程度更低落,其種種弊端及遺害,真是應了順口溜所謂:“簡化、簡化、再簡化。叉叉、叉叉、又叉叉”了。

(十三) 如何解決因簡化字造成文字錯亂使用及語意混淆之問題:

(一) 從根本著手,提倡“讀經”教育,選讀最有價值的書:如《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易經》、《詩經》、《莊子》、《老子》、《唐詩三百首》、《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古文觀止》等等,提高國民的中文程度與道德標準。

(二) 加強214部首的認識與了解,是為認識漢字之基礎。

(三) 提高漢文教師之國文程度,加強他們學習史地與基本文字學之知識。

(四) 官方與民間,均應鼓勵並提倡本國語文之學習。鼓勵全體國民讀書,養成讀好書的風氣。

(五) 凡印刷文字宜用“正體漢字”印行。鼓勵國民認識並書寫正體字。凡民間日用“約定成俗,流行成熟”之簡體字,其書寫或運用,聽其自然,不加幹涉。

(六) 中華文化淵源流長,文字是民族的命脈,應該再三審慎處理,才能“不負於前人,無愧於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