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為什麼尊稱對方為“足下”?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心語 整理

【明心網】在古代下對上或同輩間相稱都用“足下”這個敬辭。如樂毅《報燕惠王書》∶“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故遁逃走趙。”意思是說∶擔心損害了先王英明的形象,破壞了您仁義的名聲,所以逃到趙國。又《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閻樂前即二世,數曰:‘足下驕恣,誅殺無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為計。’”意思是:閻樂上前走近秦二世胡亥,批評胡亥說∶“您傲慢任性,隨便亂殺人,天下人都背叛您了,請您自己想一想。”《史記.項羽本紀》∶“張良謝曰∶‘……謹使良奉白璧一雙,再獻大王足下;玉鬥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上面都是臣子對君王尊稱為“足下”的例子。

戰國以後,“足下”就不只是限於臣子對君王,也可以用於同輩間的互相稱呼。如唐朝皮日休《移元征君書》載有:“果行其道,罄南山之竹, 不足以書足下之功,窮百谷之波,不足以註足下之善。”這是皮日休為勸進一個非常有能力卻歸隱山林的朋友,希望他出來為世人服務的書信。又《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幹愕然曰:‘吾久別足下,特來敘舊。’”

因此,不管是下位對上位,或者是同輩間相稱,“足下”都是帶有敬意。那麼,為什麼用“足下”尊稱對方呢?劉敬叔《異苑》卷十上記載,在春秋時代,晉國的晉獻公因寵愛驪姬,導致太子申自殺身亡,另外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則逃亡他國。重耳在北方遊牧族部落裏寄居了十二年,後來重返中原,他到各國拜訪並尋求幫助。他帶著隨從翻山越嶺、長途奔波,一行人饑寒交迫終於到達了衛國,沒想到衛文公卻拒不見面。

此時,重耳因長期勞累、營養不良,染了風寒,發高燒並囈語著想喝一碗肉湯。可是隨行的人一樣也身無分文,根本沒有錢買肉給他吃。於是,忠心耿耿的介子推便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了一碗熱騰騰的肉湯(也叫“剮肉奉君”),說也奇怪,重耳喝了之後,竟然不藥而愈。一行人再繼續前往齊國,終於獲得齊桓公的幫助,結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得以重返晉國,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

晉文公掌理朝政後,即論功行賞。看到眾人爭相邀公的嘴臉,介子推非常厭惡,失望之余便帶著母親隱居山林。後來經人提醒,晉文公想起了介子推的恩澤,急忙派人四處尋找他,但介子推已經淡泊名利,無論如何都不願下山受封賞。

有人向晉文公獻策,如果放火燒山就會逼他下山,不料火熄滅後,眾人不但不見介子推跑下山來,卻在滿山灰燼中,找到了介子推和母親抱著一棵樹被活活燒死。晉文公不僅傷心欲絕,更是痛悔不已,除了命人厚葬介子推母子,還將這棵樹砍下來,做成了一雙木屐,每當他穿著這雙鞋,就會想起那段在外流亡患難與共的往事,晉文公即不由悲嘆∶“足下,悲乎!”

所以“足下”一詞,是因這個典故而來,取其賭物思人,感念昔日恩情,進而衍生出對朋友的敬稱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