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之簡介(上)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沈葆 老師(德明中文學校)【明心網】(一) 文字名稱之沿革:
先民造字之初是“依類象形”,即依樣畫樣,稱為“文”。“文”者“紋”也,即交錯而畫的意思。《周官》:“外史掌達書名於四方”。鄭玄註:“古曰名,今曰字。”《論語.子路篇》:“必也正名乎!”鄭玄註:“正名,謂正書字也。”所以在古代,稱文字為“書”或“名”。春秋時代以前只稱“文”,到了戰國時代,才開始稱“字”。
《呂氏春秋》成書時,秦相呂不韋將此書懸於秦國首都陜西鹹陽,並出了布告說:“有能增減一字者,予千金”。這是稱作“字”的開始。所以“文”是指事物的本象,“獨體為文”。“字”是後來滋生增加的,以補“文”之不足。“字”的形與聲相並成字而見義,所以說“合體為字”。
因此,舊時所謂“書”、“名”、“文”、“字”四者之區別為:
凡稱“書”者,乃就文字的“書寫”而言。
凡稱“名”者,乃就文字的“聲音”而言。
凡稱“文”者,乃就文字的“形體”而言。
凡稱“字”者,乃就文字的“發展”而言。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滅了韓、趙、魏、齊、楚、燕六國,三年後在瑯玡刻石記功,刻上“同書文字”四個字,這是“文”與“字”連稱的開始。秦漢以來“文字”連稱盛行,為了避免與“書籍”之“書”、與“名家”之“名”相混,所以將“書”或“名”之稱法除掉了。
(二) “小學”謂文字學,乃襲用古傳:
漢代稱“文字學”為小學,意思是孩童八歲入小學時,就開始學的科目,當作“禮、樂、射、馭、書、數”這《六藝》中的一藝,小學科目中的一科。
因此,“文字”的定義可說是:“凡有形體可供書寫,而代表一音、一義之符號,能組成章句,表達情意者,稱為文字”。
宋朝王安石說:“人言為聲,述以為字。”所以漢字之“字形”、“字音”與“字義”,是組成中國文字學的三要素。而研究“文字”之“形、音、義”,及其相互之關系與其變遷者,可稱為“文字學”。
(三) 六書即“形音義”之學:
“六書”之名,最早見於《周禮》。《說文解字序》:“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鄭拔洹⑿擰筆且病N逶蛔ⅰW⒄擼ɡ嘁皇祝庀嗍埽翺肌⒗稀筆且病A患俳琛<俳枵擼疚奩涫攏郎惺攏傲睢⒊ぁ筆且病!?p>中國的文字可歸納分析為“六書”。清朝的文字學家,乾隆期間舉人段玉裁說:“六書者,文字、聲音、義理之總會也。有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而字形盡於此矣。有轉註、假借,而字義盡於此矣。”所以“六書”是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即“形、音、義”之學。
清朝另一位文字學家,道光年間舉人王筠曾說:“字之有形、聲、義也,猶人之有神、影、形也。不能離形而為影與神,更不能以他人之影與神,附此人之形也。”王筠的譬喻,是對漢字“形、音、義”三者,了解透徹,並能貫通融會的說法也。
(四) 文字的起源:
相傳漢字的創始,有所謂的“結繩”、“書契”、“八卦”、“河圖”、“洛書”、“甲子”、“圖畫”、“倉頡造字”等說法。
《淮南子》:“昔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文解字敘》:“倉頡之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Of多也。”但這些說法,皆因時代久遠無法細考。至於是作書或作圖,分別不大,因為古文原為象形字也。
文字非一時一人所創。古人“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日月星辰,鳥獸之跡”皆可作為創造文字之啟示,何況遠古時期,言語聲音,不能留存並傳到異地,故有創制文字的必要。
(五) 文字起源之年代考:
清德宗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 ,一位在北京擔任國子監祭酒的京官,山東福山人,名叫王懿榮,以收藏古董,精通金石聞名。他患了瘧疾,仆人到藥店逵仁堂買藥,王懿榮的好友劉鶚,發現其中有一味名叫“敗龜版”的中藥,上面刻了隱隱約約的圖文,兩人仔細研看後,認定是珍貴的古文字,於是王懿榮便將這藥鋪的“敗龜版”收購一空,進而追溯到這些“龜甲”,是來自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這地方。
另種說法是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 ,有位叫範維卿的古董商人,在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收購了一些甲骨,他帶了十多片,到北京給精通古物的王懿榮看,王氏大喜,遂以高價購買。這即最早可見的“龜甲文字”。根據推斷,這種文字的創造,當在距今約三千余年前,也即在商代之前。
商朝人好占蔔,他們將占蔔的文辭刻在龜甲獸骨上,這些刻在龜甲與獸骨上的文字,稱為“蔔辭文字”或“殷墟文字”。因為商朝的第十九位帝盤庚,將國都自商(今河南商丘) 遷至殷(今河南安陽小屯) ,所以將從這裏挖出的文字,稱為“殷墟文字”。
殷墟甲骨為刀筆文字,但從出土的甲骨文看來,那時已有毛筆和朱墨,有調和朱墨的石臼和硯盤。這些出土的甲骨文,已相當成熟,顯現出脫離圖畫的階段,走向真正記載語言的文字。其中已有很多字,是將兩個形體並合在一起的表意文字了。
春秋戰國時期,書寫的工具有:竹簡、木片與絲帛,文字可用筆寫,因此使用日廣。
(六) 漢字的流變:
商代(西元前1751年到西元前1111年)的銅器,已進入銅錫合金時期,稱為“青銅器”。所以,刻在銅器上的文字,稱為“金文”或“鐘鼎文”。
“古文”是指倉頡以後,史籀以前的文字之通稱。古文的字形“首尾銳而中豐”。到了春秋時代周宣王時,太史籀(音宙)作了《史籀十五篇》(今已失傳) ,這即是“大篆”的文字。
戰國時期(西元前403年到西元前221年) ,六國之文字雜亂,各國各地,自制文字,所以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就有了“書同文、車同軌”的作法。秦國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七章,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六章,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七章,皆為“小篆”的文字。(這三篇共有3,300個字) 。小篆的字形則“豐銳停勻”。後來,秦國的獄吏程邈,增減大篆,去其繁復作了“隸書”,秦時只在公家文書用隸字。
“小篆”之字體與“大篆”相差不多,但“隸書”則將大篆字之體多事刪減,形體上變了很多,如“魚、燕、秦、春、奉、泰”等很多的字皆如此,所以說:“篆書變古而古猶存,隸書變古而古文從此絕矣。”
漢朝初年,有仿《倉頡篇》的小篆字體來作字書者。到了漢武帝時,司馬相如作《凡將篇》。漢元帝時,史遊作《急就篇》。漢成帝時,李長作了《元尚篇》,“皆《倉頡》中正字也”。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小學不修,文字不正,錯謬甚多。所以到了東漢光武帝劉秀統一天下後(西元25年),伏波將軍馬援曾上書“請正文字”。要求廣征通曉古文字者,來更正當時文字的錯誤。
“草書”者乃草創之書。《說文解字敘》:“漢興有草書”,這是所謂“赴急之書”,並不用來教孩童,僅施於簡檄(一種用以征召的文書),絕少流傳。或謂“草書”自隸書變來,有“章草”“今草”之分。“章草”之字,體勢不連綿,“今草”之字,體勢一筆而成。
“行書”又叫“行押書”,其起源及作者均不明。《六體書論》:“真書(正書)如立,行書如行,草書如走。”所以行書介於草書與正書(楷書)之間。清朝道光年間進士劉熙載說:“行書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真而縱於真,草行近草而斂於草”。
目前我們寫的正體漢字,原叫“正書”,即“楷書”或“真書”。《宋.宣和書譜》:“在漢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書作楷法,所謂楷法者,今之正書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於是西漢之末,隸書石刻間雜為正書,降及三國鐘繇 者,乃有《賀克捷表》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晉王羲之作《樂毅篇》《黃庭經》一出於世,遂為今昔不貲之寶”。
“正”字從“止”從“一”。“一”者《許慎,說文解字》說:“一,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止”者“足”也,引申有達到,止於至善之意。因此“正”字有建中立極,不偏不倚,止於最好的地步。
所以“正書”即楷書,即“正體字”。我們將中國一脈相傳的字,稱為“正體字”,這個名稱有其歷史淵源。自漢朝發展到唐朝定型而大備,一千余年來,基本上沒有大的變更。一直延用到中華民國政府退守臺灣。
(七) 許慎與《說文解字》:
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西元100年),汝南召陵人(今河南郾城),許慎(字叔重)作《說文解字》,以“形”“義”為主,收錄了9353個字,分為540個部首。使文字有了歸類。但許慎卻等到東漢安帝建光元年(西元121年) ,才獻給皇帝。不到幾十年便流行於天下,是文字學最早的一本書。
明朝顧炎武,對東漢古文經學家,文字學家,被時人稱為:“五經無雙許叔重”的許慎之功勞十分推崇。他說:“自隸書以來,其能發明六書之恉,使三代(夏商周)之文,尚存於今日,而得識古人之制作之本者,許叔重《說文》之功為大。”。(顧炎武原名絳,字忠清,江蘇昆山人。西元1644年明朝亡後,始改名為炎武。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等。為清代古韻學的開山祖。)
清乾隆時,翰林院編修孫星衍說:“微許叔重,則世人習見秦時徒隸之書,不覩唐虞三代,周公孔子之字,竊謂其功不在禹下。惟其書雖經表上,當時未見頒行,故魏晉之間,惟有《急就篇》為學童所學。”
漢代有所謂的“今文學家”與“古文學家”之爭。那是因為自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古籍難見。漢宣帝時,找了耆老(伏勝)來背誦《尚書》,但失誤頗多。後來魯恭王劉余,在封國內拆除孔子舊宅的墻壁時,發現一批用古文寫的經書,其中有《尚書》《禮記》《論語》《春秋》《孝經》等。這些在孔宅發現的《古文尚書》,是用先秦小篆寫的,比伏生(即伏勝)背誦後,用漢代通行之隸書寫的《今文尚書》,多了十九篇等。
今文學家雖喜言文字,但多為荒謬之論。古文學家則根據《說文解字》自“六書”入手,進而建立一種文字學之系統,用來解說經籍,保存了中華正確的文化傳統。到了三國,晉、南北朝、隋、唐、宋、元,均有文字學之書撰述。
發稿:2006年11月13日
更新:2006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