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医兼通的清朝名士张松龄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文:颜丹清朝时,河北遵化县北边的村子里住着一位名叫张松龄(字九苍)的读书人。他年少时,只花了5年时间,就把13本被后世称为儒学经典的《十三经》全都背下来了。后来,他又开始大量阅读上古的各类医书,渐渐对医道有所悟解。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性情耿直、宽厚,总是先为他人着想。他的生活并不宽裕,可朋友问他借钱时,他却依然慷慨解囊。朋友若有难处,无法还钱,他也从不计较。以前,他听说有位年长的远亲没有子嗣,就立刻来到他家陪伴,无微不至地照顾,直到老人离世。
后来,他去京城(北京)开了一家医馆。因潜心钻研过远古医书,他一开手给人治病,就有神奇的疗效。他医术高明,很快就颇负盛名。可他在外从不显耀自己的医术,明明一副药就看好了病,却仍谦虚地说只是巧合而已。很多人来找他求医问药,可他从不以此来图名图利。遇到贫困之人,还会免费诊治,将自制的药丸、汤药送给他们。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京城里爆发了瘟疫。为研制药方,他几乎废寝忘食。没过多久,就整理并增补了另一位名医李芝岩的《瘟疫三方》,并将此方贴遍大街小巷,供当地的百姓照方取药。最终,他救活了很多人。
张松龄绘制的《脉图》也堪称一绝。看过的行家都说,可与汉代的《明堂图》、张仲景的《伤寒前图》、唐代孙思邈的《针图》比肩,还能像明代张景岳所绘制的《类经图翼》那样,成为经脉类绘图医书的巅峰之作。上古的医书深奥难懂,到清代时还承传着医道精髓的人已渐少,可张松龄却能用一本图册再现古法的精妙,将《难经》、《脉决》这类古代经典医书的关要与内涵,清楚细致地展现出来。这本书不但适合初学者拿来作参考,还可供医学行家钻研精读。就算是不懂医的人看了,也会有所领悟。
其实,看过这本《脉图》的人原本都是为欣赏他的诗作而来。只因他的诗作如行云流水,颇有罕见的古风。而这或许也跟他以前常读《史记》、《汉书》这类史册与可追溯到汉魏的诗文集有关。他一位儿时的玩伴曾回忆说,与张松龄分开后,几年都难见一面,可是无论走到哪里,却能听到文人、名士在念诵他的诗文。晚清进士、名臣贺寿慈听说张松龄的诗颇有古人的境界与胸襟,起先不信,但看过他的《脉图》后,便完全相信他对古法的精通,也想象着他的诗作也必得古人气韵。从那以后,他认定张松龄就是难得的诗医兼通之才。
以前,张松龄的挚友听别人叫他医生,都会立刻反驳道:“张松龄是诗人,你们把他当郎中,真是太小看他了!”后来,当他亲眼看到来找张松龄看病的人络绎不绝,才发现这位仅凭医术来安民济世、最终成为“良医”的朋友竟有堪比“良相”的才华与高远志向。于是,他又说道:“20年前,我就了解他的人品,正如他的诗一样温厚平和,既有古人的智慧在里面,又不拘泥于古法。没想到,他的医术也是这样。如今,要还说张松龄是诗人,那就真的是太小看他了!”
张松龄一生才华斐然,诗名与医名都令人赞不绝口,有不少名人雅士都很欣赏他、愿意追随他,可他从不藉此来攀附权贵。即使有权臣来请,也从未应邀赴约。他终身都未踏上仕途之路,却对关乎百姓的治国安民之事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曾说:“天下太平时,最重要的就是地方保甲制度;而天下有变时,最重要的则是地方团练制度。”后来,东南部发生战乱,朝廷立刻下诏推行团练制度。当地人听说此事,都认为他有出仕之才,纷纷劝他去谋个一官半职,而他仍以平民的身份,在街巷、村舍间行医救人。后来一直到了民国,京城(北京)一带还有很多人在怀念他。
发稿:2025年11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