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与人生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文:李疏达“人间万苦人最苦”,然而人间也有很多济世的良方,既有惠及苍生的医药,也有普济天下的茶道。茶叶的苦涩,像极了人生,但也有人称茶为“甘露”,品茶与品人生,味道相通。
唐代《唐国史补》载: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常鲁公为入蕃大使,在帐中煮茶。吐蕃赞普问他是何物?常鲁公说:“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此茶也称为“涤烦子”,洗涤心中烦躁的意思。
虽然《茶经》有言,“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为了消愁解闷,就要喝酒;为了提神解除瞌睡,则要喝茶。但以茶代酒,古已有之。
《茶经》还提到:“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最适合品德高洁、节俭的人饮用,比酒更能修身养性,故名人雅士皆好饮茶。
《宋录》记载,南朝时期,刘宋的新安王子鸾和豫章王子尚到八公山拜访道人。道人昙济拿茶招待他们,豫章王子尚尝了茶后,觉得味道甘美,赞叹说:“这简直像天上的甘露啊,为什么说是‘荼茗’呢?”因为荼的本义是苦菜,常被用来指茶树的嫩叶。
《茶经.一之源》描述了茶的功效,“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当人感到口渴燥热、胸闷头痛、眼睛干涩、四肢困倦、关节不舒畅时,只要饮上四五口茶,就能起到解渴清神的作用,其功效可以和醍醐、甘露相媲美。
人有清浊,茶有粗精。辨茶与识人亦有异曲同工之处。
《茶经》曰:“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是说茶叶的采摘不合时令,制作不精细(不按照工艺认真处理),甚至掺杂了杂草、野叶,饮用这种茶会引发疾病。
茶仙陆羽发现“茶有千万状”,粗略地说,茶的外观形状有的像“胡人靴”蹙缩的样子,有的像被霜打的枯萎荷叶……有的精腴,有的老瘠枯槁,约有八等。但陆羽认为,有人以茶叶“光、黑、平正”为标准评断好茶,这只能算下等的鉴别方法;有的人以“皱、黄、凹凸不平”的茶叶为佳品,这算中等的鉴别方法;如果有人能尽说出该茶种种“好”和“不好”处,不再拘泥于外表特征,那才是是上等的品鉴方法。
影响茶叶外观的有几种原因:茶叶里的油膏润于外,茶面会显得有光泽;油膏尚含在叶里,表面就会皱缩不展;隔夜制成的茶叶会变黑;当天做的茶叶则呈黄色;茶叶经过蒸压,形状会平整端正;任其自然干燥的,表面就会凹凸不平。茶叶和普通草木的叶子很相似,所以好坏,最终还要靠入口品尝来判断。
煮茶时,锅中出现像鱼眼大小的气泡,隐约有声,这叫“一沸”;锅边像泉水涌出、连成串珠一样的气泡,这叫“二沸”;水面翻腾如波浪汹涌,这叫“三沸”,超过这个阶段,水就老了,不适合再煮茶。
孔子在《论语.乡党》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并非是指口腹之欲,其实古人的食物首先是要祭祀和敬天的,当然要诚心正意,精益求精。孔子还说有“八不食”,食物经久腐烂了,颜色、气味变了等都不吃能,“割不正”也不吃,其中还提到了“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在中国历朝历代,祭祀都是最重要的事,“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祀所用的肉(祭肉),不能保存超过三天,这表示对祭祀对象的敬重。
饮食之道是如此,茶道亦是如此。人生在世,离不开吃穿住用行,可繁可简,重在恭敬之心,就是要追寻一个“道”字。
陆羽认为,天地生成万物,都蕴含至妙的道理。我们居住的房屋,建造得极为精巧;我们穿的衣服,制作得极为精细;我们吃的食物、喝的美酒,也都讲究到了极致。可是在茶这件事上,真正要讲究起来却很难,陆羽总结出“茶有九难”:1是制造,2是识别,3是器具,4是火候,5是水质,6是炙烤,7是捣碎,8是煮,9是品饮。
他解释说,在阴雨天采茶、夜里焙茶,这不算是好的制作;只会嚼茶叶、闻香气,这不算真正懂得鉴别;用有膻味的鼎、有腥气的茶碗,那不是合格的茶具;用油腻的柴薪或厨房里的剩炭,这样的火气污浊,不是合适的火;用急流或积滞的雨水煮茶,不算好水;茶焙烤得外熟里生,那不算得法的炙茶;茶末如果太过细碎,像粉尘一样,那也不算好的茶末;如果煮茶时大力又急遽地搅拌,就不能算得上好的煮法;如果只在夏天兴致勃勃,冬天就停止饮用,这不是正确的饮茶之道。
陆羽造访山川名泉,考察茶业产地和水质,还制造了烹茶、品饮的24件器具。但他又说明,实际上,在不同的场所与情况下,很多器具都可以省略。例如,如果是在春天禁火的日子,在野外山寺或茶园里手工采摘,直接蒸、舂、火干,就不需要制作茶叶的7种工具。如果在松林石上能生火烹茶,就只需简单摆放茶具,而不用干柴、炉鼎之类的器物。如果茶人在山涧泉边取水,那么贮水的水方、涤方(洗涤器)、漉水囊(滤水袋)这些也用不着了。如果是在山中,用藤攀岩采茶,进洞穴中烘烤茶叶并碾成末,或用纸包收藏,那么碾子、拂末等器具也可省去。可是,在城里、王公贵族之家,讲究排场,24种茶具若缺少一样,就算“茶事废”。
茶也是老百姓的开门7件事之一。像林黛玉那样的饮者毕竟是少数,所谓粗茶淡饭,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就做过一首诗,诗题是《四休导士诗序》,诗云:“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
煮茶时看茶叶之沉浮,品茶时尝茶叶之甘苦,荣辱沉浮、苦尽甘来,莫不道尽人生真谛。人生在世,如能看破想开,一口茶水,即可压下心中的苦楚和烦恼。苦恼时,饮一杯茶,尽解心中事。
发稿:2025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