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中迷惘的反思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茉莉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化了妆的答案,明乎此,是最起码的智慧!
我们大家或许都有相同的体验、感悟,我们其实算是比较向上的人了,但为什么在这种时刻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无尽的迷惘与平静呢?想想那些老躺在床上的人,再想想那些成天泡在网络上的人,那些没日没夜在烟雾中甩纸牌的人,还有那些在教室与恋人彼此厮磨的人,那些在录象厅里看从来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人,似乎很多人都迷惘着不知道该做什么了,我们这代人到底是怎么了?
我们所处的学校算是“次社会”了,这里必然受到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的影响与侵蚀,在商品化和传媒化的社会里,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塔早已不复存在。种种的现象都是因为一种精神缺乏的病态,浸染了我们的血液。当整个社会处于转型的时期,伦理道德观念常常处于一种紊乱的状态。作为社会一部分的学生也很难作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精神资源的缺乏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可以缺乏它而苟存于世,而如果一个民族的人都以同样的姿态面对生活,那是多么可怕!而今天似乎就是这种情况了。
每一次社会变革之后,无论是历史传统还是价值取向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断层。而历史不因断层而停滞,他会以另一种方式表示自己的延续,但这种延续大多是病态的,是探索型的,有相当的盲目性。因此在这种历史状态下生存的人,出现病态心理就难免了。他们缺乏了主导自己的基本意识,更不可能主导其他,对未知的一切表现出无尽的苦闷和和焦虑,年轻人反映尤其激烈,因为他们是人类群体里最不稳定的因子。如何判断是非、美丑、善恶是我们急待弥补的课程,这对于一个人是至观重要的东西。不管是那种以意气风发的姿态面对生活的人或是那种颓废的无所事事的人,都是一样的。在这个时代里,有几个人有明确的真正而且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支撑的努力?每个人都由相信到怀疑,由怀疑到颓废,即便是那种意气风发的人,也是掩饰不住内心的惶惶不安与迷惑不解。
我们时代的病态在于缺乏良心本能道德,而不是精神失常。我们的良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由于自身的崩溃而受到贬低,由于他对复杂的挑战感到无能为力,便服从于自动行为、所谓信天由命了,于是堕落就有了。对不久的过去感到骄傲是麻木不仁的,正如对不远的将来充满乐观是愚蠢透顶一样。在启蒙运动时期,哲学主要关心把人从往昔对人的控制下解放出来。在今天,我们似乎更关心是自己免于掉进未来的深渊,于是每个人都在盲目的努力,不知道为什么,只为活下去或生活的好一点,但这无理论思想支撑的力量很快就会用尽,所以人人都感觉活的很累。
如果对人的悲惨命运无动于衷,我们就无法研究人的状况。虽然从生物学来讲人是完整无损的,但在实质上他却被走投无路、失意、自卑和恐惧感所捆绕。表面上,人们可以装做满意和坚强;但在内心他却是贫困的、匮乏的、软弱的,经常处在苦难的边缘,,动辄遭受精神和肉体的折磨。挠一下他的皮肤,你会感觉到他的悲哀、忧伤、恍惚、恐惧和痛苦。他的表面与实际之间的悬殊甚大,这正是社会一体化的前提。为了被社会接纳,他就要接受压迫,这是他付出的沉重代价。人类的顺从往往包括依从莫名其妙的占卜,包括良心的退让和必要的伪善。的确、它常常是“一种沉寂的绝望的生活”。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
我们在静默中前行,在静默中渴望,不知道人家是怎么想的,我虽然也是迷惘的,但我知道自己缺什么。当精神成为一种需要的时候,它显得特别的不足与匮乏。我们在前行的时候应该先理清自己的精神思路,而不是一味的表现出无奈和反叛。如果世界真的没了希望,那一切都将灭亡。
发稿:2001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