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故事:《生命因你而动听》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 |
《生命因你而动听》(Mr. Holland’s Opus)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的音乐历程,严格的说来,是一段与音乐息息相关的人生经历。赫兰•霍兰德是一位平凡的中学音乐教师,平时执教,放假时教人开车挣些外快贴补家用。故事是怎样开始的?
60年代,披头士打倒了莫扎特,Rock N’ Roll(摇滚乐)颠覆了Classic(经典音乐)。赋闲在家的音乐人霍兰德打算挑一份空闲较多的营生,一来可以养家糊口,二来有时间作曲。在影片开头处,我们可以看见他陶醉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几个钢琴的音符带出了胸中整支交响乐队的共鸣。极为美国化的音乐,严肃澎湃又不乏灵气。一来二去,霍兰德相中了教师这个行当。是啊,至少一年能放两个长假。于是,他便来到了一群缺乏音乐训练,很是麻烦的少年面前。
霍兰德先生很长一个时期的使命便是,让学生们在音乐理论的高深赘论中昏昏睡倒。每天带着误人子弟的心情回到家中,自然也不太会有弹琴作曲的兴致。学校的铜管乐队缺乏操练,呕哑嘲哳难为听,尤其是那个吹单簧管的女孩,吹的那叫什么呀,一丁点儿都不能控制气息,高分贝的噪音就数她制造的最多。唉,为了让耳膜多两年寿命,就单独辅导她一段吧。这时候霍兰德老师善心大发主要还是为了照顾他自己。
音乐科目考试的成绩惨不忍睹,令人发狂,校长女士的苛责更令他难堪。其中一个细节是这样的:校长问霍兰德先生说周二要开会,他却说有事情不能参加,校长点播他道,“在放学钟响后,从没任何师生比你更热衷和快捷地到停车场的”……“作为教师有两个任务,一是给青少年传授知识,但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方向!”
霍兰德先生决定改变一下。试试看,没准儿这能让自己的日子好过点。于是,他用另一种方式诠释巴赫,让他的学生看见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之间的联系,告诉他的学生们摇滚乐可以和古典音乐用同样的曲式谱写。于是,巴赫和霍兰德先生一下子和学生们拉进了距离。真好玩!霍兰德先生开始体味到解惑传道的快乐。吹单簧管的小女孩准备放弃,连她自己都受不了那尖利的怪音。霍兰德先生启迪她用自己的感觉体味音乐的美好,音乐不仅仅是音符,而是更为鲜活的东西,人们作音乐大都不是为了什么崇高的事业,而是因为音乐本身的娱乐性。音乐,能带给人快乐,要克服演奏的障碍,首先便是要找到那令人愉悦的感受。小女孩闭上眼睛,寻找心里的蓝天彩虹,终于美妙的乐音像晚霞一样层层渲染。当霍兰德先生指挥着这支铜管乐队毕业典礼上的最后一场演出时,小女孩的单簧管演奏没有令他失望,此时的他深切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成就感。

一个黑人男孩由于糟糕的成绩被禁足于运动场,而体育正好是他晋级大学的唯一希望。在教练的请求下,霍兰德先生将这个不识乐谱、五音不全的小家伙编入了银乐队(银色铜管乐队,专门为巡游、运动会等活动演奏),司职打鼓。你说他不识谱倒也罢了,竟然连节奏感都没有,谁说黑人一定节奏感强?这个男孩如果能有他那些在非洲丛林里打鼓的先辈一半的天赋,霍兰德先生也不至于那么累。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一天在乐队练习中,霍兰德先生突然喊停,男孩一脸错愕,老师告诉他,刚才他终于找到了节奏,全场掌声雷动。影片在这里有几段挺逗的,当银乐队上街巡游的时候,霍兰德先生彻底沉浸在执教的快乐中。后来,这个黑人男孩在越战中阵亡,在他的葬礼上,贺兰又使另一个天才少年成熟起来。生生不息,绵绵不断。
但是生活的噩耗随继传来。霍兰德先生的独子,一个热爱音乐的人的孩子,先天失聪,根本体会不到音乐的好处。父子之间可以分享的快乐被剥夺掉太多。霍兰德先生不禁忆起这几年的经历:原本以为教书是份清闲的工作可以令自己省下时间作曲,原本以为执教两年后有了一笔积蓄便可以潜心音乐创作,不知道哪里来的责任心,让自己选择了于育人的事业。孩子的出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快乐,虽然这是计划外的产物。这使得家庭的支出超过预算,然而,更近乎残酷的是上帝竟然给了他一个天生残障的儿子!一个一心成为音乐家的人,他的儿子是一个聋人。不知道是讽刺还是悲哀?霍兰德先生在音乐鉴赏课上播放着《贝多芬第七交响乐》,伴随着那个有名的葬礼主题的回旋曲乐章,他向学生们讲述失聪后的大师是如何艰难地作曲,如何同命运作不懈的抗争。一位学生提问:“贝多芬既然是聋子,那么他是怎么知道每个音符的音色的?”霍兰德先生痛苦地回答道:“贝多芬,不是天生失聪的。”
《贝多芬第七交响乐》的音乐被John Lennon的“Imagine”(幻想)切换,世事变迁,尼克松的头像被卡特替换,接下来是里根;越战打完了,“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花儿去了哪里)和“Blowing in the wind”(随风飘去)不知道唱了几遍;嬉皮士的时代过去了。80年代来临,霍兰德先生留起了胡子,他依旧任教,依旧没有发表自己的作品。在排演格什温的歌剧时,一个女学生的歌喉把他吸引住了。一时间,他陷入了深思和悸动。与其说他爱上了她,不如说他爱上了她的歌唱。回到家中,他为这个美丽的女子谱写了一首以她的名字为标题的作品。露云娜,这是一个美丽的名字,这是一首美丽的乐曲。女孩子也深深地仰慕老师的音乐才华,为他平凡的命运抱不平,竟然提出私奔的主张,一对志同道合的男女抛弃一切,远赴百老汇,追求音乐的理想。在校庆的闭幕演出中,露云娜深情款款的演唱倾诉情思,情难禁,意相念。然而,最终在公共汽车站,霍兰德先生与露云娜道别,他给她鼓励,给她介绍栖身的所在,但是他不能够和她同行,丈夫、父亲和教师的责任不允许他那样做。露云娜走了,带着霍兰德先生的期望踏上了前往百老汇的征程。
儿子一直是霍兰德先生的心病,他不知道应该和他谈些什么, 有什么可谈的。终于,矛盾爆发了。John Lennon被枪杀了,那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音乐文化的终结,霍兰德先生感到难过。他告诉儿子有一个搞音乐的名叫John Lennon的人死了,那是一个你根本不知道也不可能了解的人。儿子愤怒了,他告诉父亲他知道John Lennon是谁,对这场悲剧他也感到难过,但是父亲的盖棺论定更令他难受。长久以来,儿子为了了解搞音乐的父亲而去接近根本听不见的音乐。父亲的冷漠令他痛苦,父亲总是沉浸在执教中。霍兰德先生反思、忏悔着,寻求着弥补过失的办法。霍兰德先生带领着他的学生来到儿子所在的聋哑学校,深情的演奏融化了昔日的怨恨,跳跃的灯光效果表达着音符的强弱,也抒发着舔渎之情。
90年代降临,校园里遍是狂噪的Grunge和饶舌乐。惹人讨厌的副校长早已转正,但是他再也没有功夫调教那些穿着怪异的学生。霍兰德先生的胡须泛白了,儿子长大了,在音乐创作上,他依然没有建树。学校为了节省开支,竟然取消了音乐课,霍兰德先生百感交集,在离开这个为之服务了20多年的学校前,他想再去看一看,那留下美好记忆的音乐剧场。大门打开,他惊奇地发现这里集合着各个时代的他所指导过的学生。交响乐队已经就绪,演奏者们等待着他们的老师登上指挥台。昔日腼腆的吹单簧管的小女孩现在已经成为了参议员,还有那么多张熟悉的面孔。一霎那,霍兰德先生觉得,这辈子没什么值得遗憾的。激昂的乐章开始了,霍兰德先生神采奕奕,激情满腔。他的学生已经遍布四处各方,他以他的诚挚、他的音乐打造出一颗颗善良、坚强的灵魂。这些灵魂是丰富抒情的音符,宛若天上繁星般地,构筑成他自己的乐章,一部用他终生精力谱写的乐章。正如现在已成为州长的一位学生说的一番话:“霍兰德老师对我的一生有深远影响,对我们许多人的一生亦然。据说他经常在写交响乐,那可令他名成立就的交响乐,但他没有发达,也没成名,除了本区,所以他或会以为自己很失败,但他错了,因为我认为……他的成功比名成立就更甚。环顾你四周的人吧,这没一人不曾受你影响,全因你,我们都成了更好的人。我们是你的交响队,我们是你作品的音符和旋律,我们是你生命的乐章!”影片在观众的热泪盈眶中落幕。
影片的片名翻译得非常诗意和贴切。这部片子没有任何华丽的技巧,也没有艺术或技术上革命性的突破,它手法陈旧,叙述传统,思想保守,所歌颂的也是司空见惯的美好品德,主题是尊师,没有哗众取宠之处,但却如此令人恋恋不舍,感动莫名。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亘古的话题,生命的价值。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是地位,是财产,是名誉,还是家庭,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你可以给自己一点点时间,去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在如今的生活中,这样的思考并不经常,因而看这样的电影也就使人在声色犬马中逐渐迷惑的时候,有如醍醐酩顶。
无论是聪慧的,还是笨拙的,都有自己合适的位置,生命理应获得尊重。你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是你能改变他的宽度。
发稿:2003年6月3日
更新:2003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