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炼文化世界回眸再现辉煌
道德升华缘归大法病祛身轻佛光普照今日神话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时空中外预言科学新见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恶扬善曝光邪恶慈悲为怀
人生百态 社会乱象红朝谎言华夏浩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怒人怨因缘启示
深思明鉴心明眼亮信仰漫谈杂谈随笔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启示诗文乐画
国际声援天地正气良知永存紧急救援
主页 > 心灵甘露 > 诗文乐画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浪漫背后的清醒与理智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文 : 大法弟子

纵观唐诗宋词,最富浪漫情怀的,当属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描绘了元宵夜的盛景与诗人内心的追寻,句句华美,意境深远。令人惊奇的是,整首词竟未直接描写所思之人的容貌,却能让千百年来的读者为之动容——因为其中蕴含的,远不止浪漫,还有诗人深沉的理智与清醒。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以绚丽色彩展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入手。“东风夜放花千树”,这种拟人手法,别有深意——东风既送春来,也催花落,既带来繁华,也促其消逝,这一转瞬即逝的绚烂,正是人生况味的写照。

雕车宝马,香气弥漫;箫声悠扬,月光流转……,世俗的繁华喧闹铺陈开来。“凤箫声动”中的“动”,既指凤箫声起,也暗含音乐激荡人心之意,营造出热闹、飘渺而浪漫的氛围。

接着,女子们头戴金饰、笑语盈盈,香气随之而去,恍如春风中一场幻梦。

而就在这热闹的背景下,诗人却始终在寻找心中的“那人”。他穿行于人海之中,千百次回望与追寻,却始终未见。直到蓦然回首——她,竟静静地站在灯火稀疏的角落。没有繁华簇拥,没有热闹陪伴,却在那一瞬间,照亮了诗人内心最深的渴望。

这首词,看似写情,实则隐喻着诗人对同道之人的渴望。辛弃疾一生主张抗金复国,然朝堂却多趋于安逸妥协。他在喧嚣人世中寻求心灵的共鸣者,自然也不会是那些沉迷声色犬马之人。那个“灯火阑珊处”的人,恰是诗人心中理想人格的象征——低调、清醒、不随波逐流。

诗人用浪漫的笔触,书写了内心的坚持与理智。他所选择的,不是眼前的浮华快乐,而是更高的精神追求。放在今天,这依然是一个引人深思的主题。

当今社会,表面上比宋朝更为繁华,娱乐方式更是层出不穷,令人沉迷。但在这繁华背后,我们是否也能停下脚步,清醒地看一看:人类的道德是否正在滑落?伦理是否正在失控?人在沉醉欢娱的同时,是否也在失去人生真正的方向?

此时,法轮大法悄然在世间弘传。面对大法的传播,我们的态度是什么?是随波逐流地漠视,还是在喧嚣中回头,发现那灯火阑珊处的真相?

清醒、理智的人,才会在迷雾中看清本质,才会意识到,法轮大法是在危机中救度世人的希望之光。

辛弃疾的这首词之所以千古流传,正因为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让人读来感同身受。它不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人生的启示。

人生的旅途上,若能在关键时刻“蓦然回首”,便不会在虚幻中撞得头破血流。也许,那“最美好的一切”,早已静静地等候在心灵深处的那片微光之中。

大法弘传已久,我们为何依旧熟视无睹?愿每一个人都能在灯火阑珊处,找回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