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我家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 |
* 故事梗概
长久以来,对于德国人来说,无论是亲临二次大战,或者战后出生民再次省察、回溯当时疯狂屠杀犹太人民的暴行,仍然是一个最深、最难以解释、最不堪面对的耻辱及憾痛。这个讳莫如深的阴影,从纽伦堡大审到辛德勒的名单,经过了大半个世纪,付出了无数的代价,如今的德国人,终于可以远距离静视这个深烙心头的伤口。或许太多迫害的事迹使人不忍近距离听闻,这个故事便远离动荡的欧洲,而以一个流离非洲肯尼亚九年的犹太家庭为主轴。
1938年,深具远见的男主角华特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带著妻子和小女儿芮吉娜,告别父母,从遥远的德国移居至非洲肯尼亚避难。对视钱如命的犹太人来说,放弃所有到异乡另起炉灶,意谓著所有的「价值」将重新定义。
故事从德国女主人洁蒂的家庭晚宴上开始。1937年,反犹风暴仍然蛰伏未发。洁蒂在觥筹交错、衣香鬓影的宴会中,接到远在肯尼亚先生华特的信函,要她即刻携带六岁女儿芮吉娜赶赴非洲。她在黝黑、风雪吹拂的窗外读著这封信,室内明亮的炉火、亲友的温情与笑语也顿时黯然。此后这个本在德国养尊处优的犹太家族,也一如在风雪中无根般地飘荡,深陷在荒瘠的非洲国度。
一个律师为了在非洲求生存,必须拿起锄头,焦头烂额地在庄园凿井。原本视瓷器与华衣如命的妻子,怎样也无法适应肯尼亚灼热孤寂落后的生活,不但鄙视当地的人民,并且抱怨连连。直到有一天,她听到犹太人被屠杀攻击关入集中营的消息,才犹如大梦初醒。思亲的她在接到母亲死讯以后,竟会跪坐路边,对濒死的非洲老妇怜悯痛哭。而小女儿芮吉娜却对异地的生活处处存著新鲜、好奇,尤其与她家的长工欧瓦无话不谈,相处十分融洽。洁蒂很不适应肯尼亚落后的生活,时时刻刻想返回故国,由于对新生活认知的差距,夫妻间的间隙也逐渐扩大,并产生了危机。残酷的战争先使他们在英属领地上成为战俘,又使华特失去维生的工作。这段期间他们失去了欧洲的家人,却与当地长工欧瓦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女儿芮吉娜在九年中从小孩变成少女,夫妻间的感情也历经破碎与重圆。正当战争平息的时候,挥别非洲的时刻也悄悄降临。华特被德国重新召回成为律师,准备动身回国,可此刻妻女却已经完全融入当地生活,感情上和非洲大陆时无法分离了。
描述二次大战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的电影不胜枚举,而「何处是我家」以全新的视野解读这场灾难,场景搬移到了地中海对岸的非洲。随著战事逼近,有人选择移居躲避,虽然屠杀惨剧并未降临在这群隔海移民身上,但他们付出的代价,经历的煎熬,却也不比坚持留守家园的亲人低,战争的祸害可谓无远弗界。
「何处是我家」不仅是男人、女人在新大陆上学习如何独立生活的奋斗故事,也不只是小女孩面临国家认同问题。「何处是我家?」这是个抽象的问题。活在那片荒芜的土地上让人生价值微不足道,唯有认识到婚姻的基础并非建立在财富、地位上,他们彼此关爱的历久弥坚,才是维系整个家庭作下去的动力。它用一个小家庭学习爱的故事,来审视大时代的动荡不安,他们没有其它的选择除了紧密相依。
* 影片导演
本片导演卡洛琳•林克(Caroline Link),1964年出生于德国,高中毕业后到美国住了一年,回到德国后在电视台及电影公司实习,之后在慕尼黑专攻电影,边读书边在电视台打工,获得不少知识。1992年她为电视台拍了一部儿童剧,是她的第一部作品。1995年开始筹拍「走出寂静」,是一部叙述聋哑家庭的感人故事,此片一推出,就获得不少奖项,包括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而在此片中卡洛琳的功力更见纯熟,壮阔的场面调度,精致的技术,流畅的剧情,使她成为奥斯卡首位获得最佳外语片奖的女性导演。尤其感人的是全片在拍摄期间,卡洛琳率领外景队开拔到非洲肯尼亚的慕库塔尼村庄拍摄长达八个月,全面融入当地的贫困生活,目睹当地水源、婴儿死亡率、医疗的落后与缺乏,导演带领全体演职人员还成立了一个慕库塔尼基金会,认养当地四十名贫童,筹募建设村落基金,更成了一桩片外佳话。
* 创作背景
本片是根据原著史蒂芬妮•齐威格的同名自传小说「Nowhere In Africa」改编。1932年出生於欧洲中部西里西亚(Silesia)的史蒂芬妮就如同电影情节,她和家人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而移居至非洲肯尼亚的奈洛比,在那里,她与非洲原住民建立了一份浓郁不可分的感情,她把非洲本土文化与自身文化融合为一,书中的非洲都是有建设性的提及,与一般有关「非洲」的作品迥然不同。本片导演卡洛琳阅读后深受感动,三年前就与她联络,展开了细腻而漫长的筹拍工作。
* 得奖纪录:
2002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200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德国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
纽约影展(High Falls)观众票选最佳影片
发稿:2003年4月22日
更新:2003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