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海阔天空:和衷少争谦德少妒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文 : 大法弟子《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节义之人济以和衷,才不启忿争之路;功名之士承以谦德,方不开嫉妒之门。”简单地说,就是“和衷少争,谦德少妒”。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做事才会顺畅;谦和的美德才能获得人心,赢得众望。从以下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谦虚恭和、以德服人的益处。
王昶谦逊教后辈谦恭宽厚
三国时期曹魏青龙五年(公元237年)一月,魏明帝下诏,要求每位公卿都向朝廷举荐一位德才兼备的人。当时任衮州刺史的王昶被举荐。
王昶平日为人谦逊谨慎,也教导他的后辈要谦恭宽厚,他常说:“成长快的生物,往往死得也快,而成长慢的生物,往往衰亡得也相应比较慢。”“因此,做事情不要急于求成。如果做事时能把退缩当成前进,谦让当作获利,软弱当作刚强,那他就很少会失败。”
王昶还说:“如果有人批评你,应该先反省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真的有过失。如果有,证明人家说得对;若没有,也只是证明人家说得不对而已。人家说对了,自然应该虚心接受,人家说得不对,对你也没有什么坏处,你有什么好抱怨的?”
《尚书•虞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自古谦虚就是中国人所秉承的一种美德。
为人随和豁达、谦逊待人,不但修养自身,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灾祸。淳朴敦厚、保持和气是一种珍贵的品格,能使人冷静理智地思考、解决问题,退一步海阔天空;相反,意气用事、恃才傲物往往会招来祸端。
张廷玉代子谦让美德彰显
张廷玉是清朝康雍乾三朝重臣,雍正初晋升大学士,后兼任军机大臣。张廷玉虽身居高官,却从不为子女们谋求私利。
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在经过乡试、会试之后,于雍正十一年三月参加了殿试。诸大臣阅卷后,将密封的试卷进呈雍正帝亲览定夺。
雍正帝在阅至第五本时,卷内论“公忠体国”一条,有“善则相劝,过则相规,无诈无虞,必诚必信,则同官一体也,内外亦一体也”数语,雍正认为此论言辞恳切,认为这名考生“颇得古大臣之风”,便将这份试卷提为一甲三名,即探花。
后来拆开卷子,方知此人即大学士张廷玉之子张若霭,雍正帝十分欣慰,认为“大臣子弟能知忠君爱国之心,异日必能为国家抒诚宣力。”
为了让张廷玉尽快得到这个喜讯,雍正帝立即派人告知了张廷玉。可是张廷玉却不这样认为,他要求面见雍正帝。获准进殿后,他恳切地向雍正帝表示,自己身为朝廷大臣,儿子又登一甲三名,实有不妥。没容张廷玉多讲,雍正帝即说:“朕实出至公,非以大臣之子有意甄拔。”
按照清代的科举制度,凡选中一、二、三甲者,可统称为进士,但是一、二、三甲的待遇是不同的。张廷玉深知这一差别,但是他想到自己的儿子还年轻,一举成名并非好事,为了给儿子留个不断上进的机会,他还是要求改为二甲。
张廷玉代子谦让、处事不争,张若霭也十分理解父亲的做法,而且不负父亲厚望,在学业上不断进取。他们的美德流传至今。
发稿:2025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