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无诚信 国将不国”--最后净土失守令人心惊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作者:小伊学术腐败到底多严重
12月9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本届院士增选的最后结果:56名新增院士入选。与此同时,《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予以公布。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张存浩院士在公布准则时说,已有两名中科院院士因违背科学道德而除名,其中一人受到法律的制裁。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术界发生的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评职称、利用自己或学会的名头为企业做广告等不良现象越来越多地被媒体揭露批评。一些网上论坛甚至出现了几万元就可以买一个院士、喝喝酒就可以弄个“863”的说法。
张存浩院士说,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影响科学界,科学界也不是一块净土了。从核酸风波到基因皇后,从盲目攀比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到院士候选人打广告,个别科学家的行为引起广泛争议。这些现象如不及早加以遏制,必定会对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起到严重的干扰和阻碍作用。
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委员丁国瑜院士对记者说,道德问题是一个大家关注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一些新的问题逐渐显示出来,在一些评审评议活动中也时有出现。大家对此都有看法,也曾经开过道德方面的座谈会。大家认为,院士有责任推动科研环境的健康发展。
匪夷所思的造假
有人把媒体近一段时间集中报导的话题称为“黑洞”。然而与其他阶段性出现的“黑洞”不同的是,关于造假以及因为各种各样的造假而引发的对“诚信”的思考一直是媒体持续关注的热点。
记者用“造假”两字在网上搜索,找到的有关文章有近500条之多。其中,在11月1日至12月10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发表的就有37条。
再看看这些文章的标题,发现造假者真是五花八门,有些还“服务周到”,颇有创意。如有专为一些不怎么样的明星捧场的“职业喝彩者”;有造假药、造假烟的;有造假证件的小广告贴满大学宿舍的;有民警、律师串通造假,分别被判刑的;有国家审计署审计长透露“国有控股企业七成造假”的;有揭批有公司上市之前大肆造假的;有伪造中组部、总后、派出所公章的;还有“打假”专家提醒消费者,造假售假者也“跟踪服务”的,等等。
除了这些,还有一直被揭发的毒米、毒油、毒肉事件,“梅花K”事件,大量流入医院的一次性注射针头被重复使用,涉及到脑部手术的精密仪器都是假的等报导。
除了和老百姓生命安全有直接关系的“假”之外,还有一些“假”则间接地危害百姓。
又到年终,有媒体戏称:“又到一些官员大显身手、展示‘政绩’的时候了。”的确,近几年,一些官员为了树典型、造政绩,不惜大搞“豆腐渣工程”、烂尾的形像工程,自己的年龄是越来越小,学历确是越来越高,官也是越升越快。除了为自己造假,还为自己的亲朋好友造假,为他们某个一官半职,让他们犯了法能逃避法律制裁。
我们还能相信谁
从90年代初的“质量万里行”开始,媒体和假货的斗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然而造假之势愈演愈烈,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逐渐到了政界、学术界等这些老百姓信赖、崇敬的部门。更可怕的是,一向扮演“打假”角色的媒体也开始大肆造假、播假。
假新闻自古有之,然而现在是越来越多。前不久爆炒的“舞女当法官”事件被证明与事实有出入,“中国女孩破牛津纪录”更是媒体的一厢情愿。还有“高考状元因贫穷去抢劫”、“换脑术”、“偷肾事件”等一度被爆炒的新闻,都被揭发证实是假新闻。
除了假新闻,媒体还发布了不少虚假广告。某媒体评选的十大明星楼盘多半都遭到投诉;广东省消协发出消费警示,电视直销广告六成违法;前不久,国家工商总局更是点名批评了几家媒体播放违法广告的行为。这些媒体全部为省级电视台,有的违法率在当天抽查中达到了六成以上。距离批评不过两月,可如今又怎么样了呢?打开电视,“一天就长高”、“一抹就变大”、“一用就全好”的广告仍然充斥着整个荧屏。
难怪一位朋友这样描述自己的一天:早上醒来,我不敢下楼吃早点,怕炸油条用的是潲水提炼的假油;打车时不敢休息,怕被“克隆”车宰;看到可伶的大爷大妈在乞讨,也不敢给钱,怕自己的善良再一次被嘲弄;看到有人求救,也不敢停下脚步,害怕他是个“托儿”;感冒了,也不敢进医院,害怕碰上假药,更怕再碰上个重复使用过多次的一次性注射针头,送了自己的小命。
朋友还说,因为没有诚信,人们逐渐变得不敢随便吃东西,不敢随便买房子,不敢随便相信人,继而不敢相信干部,甚至不敢相信法律。因为没有诚信,外国人不敢跟你做生意,中国难以有超级大企业,也就难以实现经济的腾飞,简直可以说“国无诚信,国将不国”。
发稿:2001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