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你自己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何芹【明心網】前一段時間,根據小說《哈裏波特》改編的影片《哈裏波特與魔法石》風靡全球,這部帶著童話色彩的故事片為什麼會有如此魅力呢?這是因為它讓我們有機會拋開外在的一切,去體會心靈深處的奧妙與神奇。在此,我們可以通過榮格心理分析學派關於童話故事的理論來分析這部電影。
榮格分析心理學認為所有的童話故事都是圍繞著自性展開的。在每個故事中,主人公都要經歷或多或少的磨難,才能向自性靠近,而這個磨難的過程就是轉變的過程:由年輕人變為成人,由受害者變成英雄,由被動變成主動,由幼稚變得成熟,由殘缺變為完整。心理分析多借助象征的隱喻來說明事實,我們在用心理分析來解析故事時,也經常會用到象征。當我們對某一物體進行象征性的解釋時,這並不意味著從詞典上教條式地摘抄其隱義,我們不僅要註意其歷史生成的含義,也要考慮到作者或讀者對這一事物所包含的情感體驗。所以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人眼裏可能包含肯定的意義,也可能表明其否定的含義。比如說樹,一個人認為樹是綠色的,它吸收陽光、雨露而成長,因此樹象征著生命。另一個人可能會不同意,他認為棺材是木頭做的,木頭是從樹上砍下來的,因此樹應該與死亡相聯系。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同樣成立。
《哈裏波特與魔法石》的故事類似於其他英雄主題的童話故事,主人公一開始是受人壓迫的,然後他出走,進入魔法世界,經過一番磨練,最後完成了向偉大的魔法師的轉變。英雄原型常常代表著一種依照自性來發揮功能的自我。因此哈裏波特的故事可以看做一個最初遠離自性的自我在探索了潛意識世界後獲得與自性一致的過程。故事中的每個人與物都有他特定的象征意義,我們可以按照故事的發展來分析它。
哈裏波特最初生活在姨媽家,姨媽家的世界與現實世界一樣能被人直接感知,它代表著人的意識世界,而霍格瓦斯巫術學校是與現實世界完全不同的,雖然它時時都存在,但只有魔法世界的人才了解,而普通的人是意識不到的,它代表著人的潛意識心靈。正如人們所表現出來的,姨媽一家對巫術學校的痛恨就如同意識排擠潛意識一樣,認為它是荒謬的可笑的而盡力去壓制它。而哈裏波特是個天生的魔法師,但那時的他還沒有意識到,同時他的生活也與魔法師毫不相幹,這表明此時的自我是遠離潛意識,遠離自性的,所以他的潛能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
哈裏波特最終完成學業,又回到姨媽家去,這也就表示自我完成了潛意識的探索過程要返回意識世界去了。不過這時的自我已經是一個更新的自我,是一個與自性協調一致的自我。哈裏波特再也不需懼怕姨媽一家了,因為他的心靈會告訴他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就是說自我能很好地應付現實世界中的各種問題了。
《哈裏波特與魔法石》的故事告訴了我們探索自己心靈的重要性。人本主義者提倡自我實現,然而很多人都不願花時間去探索自己的心靈,發現自己的自性。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都有自己的夢想,有人想成為作家,有人想成為科學家,有人想成為好老師等等,但是他們中的許多人背棄了自己的初衷。到了老年,失敗者會嘆息自己的錯誤選擇,卻再也沒有時間去彌補自己的錯誤了。
幾千年前,古希臘奧林匹斯山上的特爾斐神殿裏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認識你自己!”今天的人類依然沒有揭開自我的謎題,這也說明人對自我的探索是永恒的。
(健康報)
發稿:2004年2月4日
更新:2004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