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 所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丁林【明心網】“居所”,不就是人類的“居住場所”,或“棲身之所”嗎?
一個簡單的居所比較,有時會引發出所謂文化比較這樣的重大課題。嶺南大學奠基人陳序經,就曾以其1924年對美國居所的考察,將我國“城市的達官貴人的住宅”,“與美國的一般工人,農夫的住宅相比較”,前者竟“相形見絀”。他以典型的居所比較作為重要的實證依據之一,構築了他相當土氣的“全盤西化”的文化主張,他直言不諱的理論,直到今天讀來還讓我們飽受驚嚇。
就這麼一個簡單概念,和人類文明發展史這樣一個復雜沈重的東西掛在一起,變得含混曖昧起來。就說“穴居”,它曾是我們祖先最正常的居住狀態。可是今天,誰要是找個石洞,或者刨個山洞住進去,他怎麼說冬暖夏涼都不管用,沒人會承認他解決了“居所問題”。他至少得把那個棲身之洞來點加工,再簡單也要加工到今天陜北窯洞的文明程度,才會被人承認。在中國余姚河姆渡村,距今六七千年前,已經有了榫卯結構的住宅。可是漫漫幾千年,人類的居所似乎還停留在一個距河姆渡不遠的水平,它只是一個避風雨的庇護所。居所開始有藝術風格,變得功能復雜,發展成為“住宅建築”,是在人對自身的重視和肯定開始的。
人們常常以為居所簡陋,是沒有實力改進。從整體能力來說,長期的居所落後並不是財力不夠,而是因為人類把錢投向了權勢與莊嚴。個體的人本身既被忽略,也就談不上他們容身的居所。在漫長歷史中,宗教建築、紀念性建築,甚至帝王陵墓建築,以人類在它們身上所奉獻的時間和金錢、智慧和信仰、才華和想象,已經耗盡心力,再沒有多少余力關照自己的居所。也許有人會說,皇宮算個例外。可是,就拿北京故宮來說,眼看著滿朝文武呼啦啦地跪了一地,誰又敢說,這不是一個中央王朝的政府象征,而只是皇上的一個“居所”?
只是到了最近一千年的後半葉,隨著市民社會的發展,人們才把建築的視野收回自身,註意起自己的“居所”,從此,“居所”本身的發展,沿著人的尊嚴發現的走向向前延伸。在對文明發展靈敏的城市,曾經掀起一個個住宅風格發展的小浪潮。例如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後貴族府邸的一波波浪潮,以及市民住宅的溫情發展。而與此同時,另有一條穩定線索,就是在靜穆鄉間,人在與自然和睦相處之中取得自信和尊嚴,逐步創造出與自然相容的居所風格。後一種線索發展緩慢,沒有一個個明顯如西方的巴洛克時期、洛可可時髦風格的階段劃分,但是它的發展卻堅久而平和,以至到了本世紀末,我們在發達國家旅行,最吸引我們眼光的,並不是城市裏的那些摩天大樓,而是城市外圍那些環繞著片片綠地的平民“居所”一座座在自然環境中生長起來的“蘑菇”。
即使就平民“居所”而論,在這剛剛過去的一百年裏,平民的“居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變化不是發生在“居所”的外觀,相反,它們呈現出相當保守的面容。翻開每期建築雜志,都只有對一些小聰明產生的小驚喜。居所的變化是發生在它的內在本身。假如我們仔細觀察,甚至會大吃一驚。不經意間,門窗的密閉性開始越來越好;保溫材料的使用越來越普遍;照明,通風,取暖,制冷,加濕,加負離子等設施的功能日趨完善。設備在造價中的比例大幅上升。人類正是在自己的“居所”裏,樂不可支地玩著一個前所未有的遊戲,為自己制造著“穴居”時代無法想象的舒適。還未走進家門,空調已經啟動,一旦走進家門,音響立刻播出取媚於你的音樂,手指一動,電視畫面立刻從亞洲嘈雜的人群切割到澳大利亞寧靜的草原——這一切意味著什麼呢?
人類對於居所舒適的追求,終於被高科技迎合。居所被灌註了一個有生命的基因。它開始活起來,張口開始呼吸。居所,從這一刻起,不再是一個簡單庇護所,也不僅是一個建築藝術品。它演變為人的外沿,不僅遮蔽風雨,而且階段性地隔絕了人與自然。人們呼吸由居所預先呼吸過的空氣,接受它提供的溫度和濕度,也被迫接受在這個溫暖軀殼中生長的,大量莫名的微生物和病菌病毒。
這時,居所不屬於經濟學社會學,不是文化比較,甚至不是傳統意義的建築學,甚至已經沒有理由只把住宅才叫“居所”了。對於室內工作的人,他們“居”於自己辦公室的時間,高達一天的三分之一。這樣的居留空間,應該稱之為“第二居所”。他們在往返於住宅和工作兩個“居所”之間時,依然套著汽車這樣一個呼吸著的金屬外殼,一個變相的“居所”,可以稱為“第三居所”。在這些“居所”過於密集的地方,甚至有了“第四居所”——“城市”,那裏的空氣每一口都是被別人呼吸過的,更過分的是,有可能不是被人呼吸過的,而是被“第一、第二、第三”居所呼吸過的。人的身體被套在這樣的四重“居所”裏,後果已經顯現:在發達國家,那裏絕大多數的人在“第一居所”生活,在“第二居所”工作,在“第三居所”往返,在“第四居所”交往,讓“居所”的呼吸功能代替自己在大自然中的直接呼吸,人的呼吸系統就此退化,一旦進入自然空氣,反而發生了一種呼吸過敏的奇怪病癥。一些以前在舊環境生活的人,一旦進入新環境,也會很快產生同樣病癥。更有一些莫名感染在流播。20世紀末,美國終於決定炸毀兩幢辦公樓,其原因,僅僅因為居於其中的工作人員,都無可避免地患上莫名病癥,只知和大樓的氣息一定有關,卻找不出確切病因。居所千年修煉,終於成精。它獲得了自己的生命,獲得了自己的呼吸。它活了,活得恐怖而神秘!
面對一個新千年,雖然人類的大多數還沒有進入20世紀後期的居所,可我們並不因此輕松。今天的“神秘居所”,已是一個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所有的國家,都在把進入這樣的居所,作為下一世紀的奮鬥目標。即使今天尚不富裕的國家,它們率先富起來的一部分,都無一例外地踏入“新居所”。富裕程度增加,居所的呼吸功能也就加強,以至在風和日麗的天氣,我們停在一個居所前,會猜測:今天裏面呼出的是冷氣還是暖氣?回答很可能是:不知道。
進化論有這樣的觀點,就是生物的進化不是意味著它從低級走向高級,而是它改善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人類憑著一顆聰明的頭顱,在20世紀末,智化了自己的居所,卻大大弱化了自己適應自然的體質。人類在這個新世紀的當口,是不是應該停下來,先想一想,再往前走呢?
發稿:2003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