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為何孩子不需要長大?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海倫

【新生11月25日訊】“你演奏得真棒……”

“這沒有什麼,其實很簡單,你也會作曲嗎?”

“不會,我會寫詩。”

這是在一次音樂會圓滿結束之後,一位少年和剛剛從臺上謝幕下來的小演奏家之間的對話,對話的兩位少年分別是8歲的莫紮特與12歲的歌德!

莫紮特在演奏上無師自通,他3歲時就開始彈鋼琴,4歲時已能準確無誤地彈奏短小樂曲,5歲能譜寫小品,6歲作曲、9歲寫交響樂、12歲寫歌劇。他6歲時進行第一次旅行演出,7歲時開始第二次為時3年半的巡回演出。

美國小提琴家梅紐因5歲開始學琴,7歲即與舊金山交響管弦樂團合作。首次登臺,評論家都對他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及對偉大作品神奇的詮釋均感驚訝。

《紐約時報》一篇名為《為何童年久久不去?》 的文章報導:Dr. Bock 發現,學習是幼年的一件大事,但它並不是一項慢慢積累的工程,而是突發性的。

即便是最勤學好練的成年人學第二外語時也無法達到小孩子那種沒有口音和流利的程度。28歲以上的成人練習彈鋼琴,就算是彈到十指流血,也無法在一流的表演大廳表演。 當然,更不可能達到莫紮特或梅紐因幾歲時的水平。

顯然,智慧、能力的積累並不和年齡的增長成正比。

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七歲時寫的詩《詠鵝》,把鵝遊水嬉戲的神態描述得極為生動活潑,童叟皆誦: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人類這種才能與先天的來源有關,類似於人的靈感,它不受年齡的限制。父母們都有體會: 孩子們的童年時期被不可思議地延長了。孩子得依賴父母要吃、要住、要保護直到18歲。我們怎麼能讓生命的三分之一時間都處於弱小、容易受傷害、且依賴於他人的狀態?

“這是一個奇怪的問題,它牽扯到‘我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我們的社會,我們願意合作、給予以及互相關心,這些都和其它物種不一樣。”Douglas Bird博士在文章中說。他和其他一些學者提出保持弱小體形和未發育成熟狀態的優越性。孩子不僅僅是看上去可愛、且需要成人照料,他們本身沒有什麼威脅。

可見,人類是非常特殊的生命。深入研究人類社會的一些現象可能要追溯到 “我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這樣本質的問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