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字不正官員走馬燈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德惠大家知道中國文字是神傳的文字,傳說當年倉頡造字時,甚至驚動天地以致於“天雨粟,鬼夜哭”。今天就講一個官印上的文字不正所帶來的故事。
在南宋高宗建炎年間(公元1127-1130年),那時候北宋剛剛被金人所滅,各地局勢混亂動蕩,鎮江府(今江蘇省鎮江市)遭了匪寇劫掠,官府大印丟失。可官府辦公,不能不蓋印章啊,於是只好暫借“觀察使印”來替代鎮江府大印,然後再在蓋好的印記旁邊附上一個寫了“借用”二字的小貼,既不方便也不正規,可之後的歷任長官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到南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江陰人耿秉(字“直之”)當了鎮江府長官,他就把此事匯報給朝廷。朝廷下詔書,讓負責宮廷及政府器物制造的“文思院”負責鑄造新的鎮江府印。當新的官府大印到來時,耿秉帶著鎮江府眾官員向皇宮方向行禮謝恩,並接受下屬的祝賀。隨後耿秉打開印匣,把新的大印展示給下屬看,大家這才發現這個印上的“府”字“左右畫偏”,字沒寫正,有點歪斜。有見識廣的人對耿秉說:這是個預兆,說明您在鎮江府呆不久,馬上就會轉任到外地。
果然之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耿秉就轉任到四明鎮(今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鎮)當官了。此後兩年裏,鎮江府象走馬燈一樣接連換了幾任長官,其中有蓋經(字“德常”)、張杓(字“定叟”)、張子顏(字“幾仲”)等,就連書法家吳琚(字“居甫”)都在此兼職了幾個月,隨後他們要麼被朝廷調走,要麼被罷免,反正都呆不長,再之後的長官中也很少有任滿兩年的。
官印上一個“府”字不正,其後該職位上的官員竟如走馬燈一樣,在這個位置上都呆不長。可見中國文字的本身就含有一定的信息,會對其使用者有影響,所以書寫使用時應盡量工整。我們中國人更應該以愛護、恭敬的態度來對待祖先傳給我們的文字。可是統治中國大陸的中共,卻借口方便書寫,強行推廣所謂的簡化字。與正體字相比簡化字字型、結構都發生了變異,古代官印上一個字筆畫不正,該職位上多任官員都呆不長,現在是整個漢字體系被中共系統的變異,那將會給我們中國人帶來多少邪惡、敗壞的信息啊。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親”去掉了見,簡化成了親,“愛”去掉了心,簡化成了愛,搞的親不見,愛無心。結果現在大陸社會上多少人為了生活奔波,到處打工,一年到頭難以回家見親人,多少人口裏說愛,滿嘴甜言蜜語,實際上心裏全是算計與利用。其實中共對中國人民犯的罪實在是太多、太大了,對漢字體系的破壞只是其中的一樁罪行而已。好在上天已經定了中共的死罪,也就是“天滅中共”,中共滅亡後,正統的漢字必將回歸,中華文明也將得到世界的景仰。
發稿:2025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