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炼文化世界回眸再现辉煌
道德升华缘归大法病祛身轻佛光普照今日神话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时空中外预言科学新见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恶扬善曝光邪恶慈悲为怀
人生百态 社会乱象红朝谎言华夏浩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怒人怨因缘启示
深思明鉴心明眼亮信仰漫谈杂谈随笔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启示诗文乐画
国际声援天地正气良知永存紧急救援
主页

中国的信任危机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张清溪  台大经济系教授

【新生1月6日讯】 去(2002)年四月十三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系教授郑也夫在政府管理学院,用这个题目,作了一场气氛热烈的演讲。郑教授指出信任在社会上的重要,也提到中国丧失信任的现象,并对未来不表乐观。由听众的反应与事后报导,可知有识之士心有戚戚焉。

信任的意义

根据郑也夫的说法,信任在人类社会中,包含三种性质:第一种涉及时间,是契约性质的承诺与兑现,即有诺言在先,兑现诺言在后,其间有段时间。在这意义下,现货交易不存在信任与否,期货、借贷、投资等都涉及信任问题。第二种是「不确定性」,即诺言的兑现或行为之发生不是百分之百的可靠,其间存在一定的风险。第三种是缺乏客观的根据可以绝对相信。由此可知「信任」是人的一种态度和主观愿望。

从信任的结构上,可以分为人格信任与系统信任。人格信任就是对特定个人的信任,例如家庭、亲族、朋友、同业间的信任,也可以说是对熟人的信任。系统信任则指对匿名者组成的制度系统的信任,其中最大的两个系统是对货币和对专家的信任。社会越进步,许多原本是对熟人的信任,会逐渐被制度信任取代;在经济行为上,就是从对家内成员的信任转变为对市场的信任。

社会的基础

人类社会自古就依赖「信任」。中国的《论语》与西方的《圣经》,都非常强调信任。例如,政府与人民之间,讲究「民无信不立」,要「取信于民」等等。

表面上信任好像只有社会学家重视,经济学看似很少谈信任或诚信问题,其实是因为一般社会,信任是普遍存在的。当大家不相信银行时,马上会发生挤兑;当现代的「信用货币」没信用时,急于出清手中货币的行为就会造成恶性通货膨胀。

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Gary Becker)强调,人的互动(广义的交易)行为,完全依据他的「预期」。预期的事,就有不确定性,如果人们对市场缺乏信任,就无法进行细致的分工,结果只好依靠家庭、熟人关系;如果连熟人都不信任,社会就会退回个人自给自足,也就是退回原始生活。因此,信任的降低将成为经济衰退的过程。反之,由熟人的信任进步到对匿名制度的信任,就是经济发展的过程。

中国的杀熟

郑也夫认为,中国大陆的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社会上不但对匿名式的「货币借贷」或「专家」等系统,缺乏信任基础,甚至对熟人的人格信任也发生问题了。他说,今日中国,「杀熟」已成为社会当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所谓杀熟,意指欺骗熟人,甚至坑杀熟人。产生这种现象的历史根源,是在中共历次思想改造运动中,亲人、师生、朋友之间相互斗争,共产党党性自觉不自觉地诱导大范围的「杀熟」,逐渐地瓦解了社会赖以存在的最基础的信任结构。

这样连熟人都不信任的社会,当然更不可能去相信陌生人了。当熟人间的信任日益丧失时,正标示着社会信任降到了最低点。

对于中国信任重建,郑也夫并不乐观。因为,中国的现代政治不但没有建立现代的系统信任(对市场的信任),还摧毁了传统的人格信任。他说:「一个灭绝了自己传统精神资源的民族,不可能有光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