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剑刺《英雄》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梁朝伟「一语」道破《英雄》「天机」张艺谋的电影《英雄》现在真是人气高涨,所向披靡,连陈凯歌的那部已经在丹佛国际电影节,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获奖的,事先被许多业内人士看好的,代表中国官方参加2003奥斯卡角逐的唯一的一部影片《和你在一起》也要为其让路了。 12月14日《英雄》在中共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举世瞩目的全球首映式,外交部还选中此片,并将在招待各国驻华使节的晚会上播放。
为什么《英雄》受到如此礼遇?
中央社18日关于香港著名艺人梁朝伟日前接受一家英文杂志访问的报道,一文道破天机!
据中央社18日报道,梁朝伟近日为宣传电影《英雄》一片,不断曝光及接受访问。最新一期南华传媒出版的英文杂志「B International」刊登梁朝伟的专访内容,当中他提及在片中的刺客最后没有刺杀秦始皇,是因为他渴望和平,不想引致天下大乱。
该杂志的报导又指出,梁朝伟在访问中更借古喻今,谈到其对「六四」事件的看法。这段英文谈话如下:
I agree with the message, for example, during the June 4th incident, I didn't join in any demonstrations, because w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id was right-to maintain stability which was good for everybody. (编者译:我赞同这个看法,例如,在六四事件期间,我没有参加任何示威游行,因为中国政府的行径是正确的,维护稳定对每个人都有好处。)
报导刊登后,香港哗然,认为他这番谈话是支持中共暴力镇压「六四」和所谓的「稳定压倒一切」。
面对外来如潮的批评,梁朝伟的经理人公司昨天发表声明,指该杂志对梁朝伟的访问引述错误。因为有关内容是梁朝伟抱着《英雄》一片中所饰演角色的心态而说的,他不认为「刺杀秦始皇就可以终止暴力」。声明表示,这只是一个为了宣传《英雄》所进行的访问,并不是梁朝伟对政治事件的个人看法。而公司方面对于这次事件所引起的误会,感到十分遗憾。
不管杂志对梁朝伟的访问是否引述错误,上面所引述的话语,的确道出了中共大捧《英雄》的真实用意。但如果到现在还有许多人认为「镇压」和「稳定」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的话,那今天的香港乃至整个中国就实在太危险了!
《英雄》为人不齿之所在!
jidushan603
秦王之所以不死皆因其为和平爱好者也!!!荆轲之失利皆为其思维肤浅、理论水平不高也!!!呜呼!!!其用心何在?其侮辱百姓智慧之举令人发指!天下一统是古往今来无数豪杰之宿愿,但无一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试问天下众生又有谁人怜惜?历史终归是历史,文明亦来自荒蛮,但直至今日依然有人在高颂一统天下之暴君,而将一代侠骨一戏到底,居然是为了和平,简直无耻之至。
关于刺秦不是不可以戏说,你可以说:刺客是因为缺钙而那天又没带钙尔奇,所以腿抽筋,导致失败;或者是因为长期洗碗没用力白,所以手部受伤严重,刺杀不稳,导致失败;或者也可以说是因为项少龙在他动手时拍了一张照片,刺客被闪光灯晃了眼,导致失败。但是怎么可以是被秦王的和平理论说服,还心甘情愿被擒被杀!
张导对此颇不以为然,商业片嘛,拿来卖钱的,又不是教材。一个没有半点良知人,居然可以在人民大会堂发言、发威、发怒,呜呼!电影是商品,教科书也是商品,难道因为是商品就可以没有良知吗?该片又被运作得无人不知,估计观看人数不会在少数,这样的文化产品可以没有良知吗?该片还要代表中国参加奥斯卡,这就是中国的〈史记.荆轲列传〉?中国人是这样走向和平走向文明的?那后来之无数反抗压迫反抗暴政的热血义士、人民英雄皆是觉悟不高、文化欠缺,枉死沙场?还可以倒打一耙,要不是这些武夫中国几千年前就国泰民安了,中国早就可以大康了!这是要把中国人的脸往哪里丢啊?把我们的孩子往哪里带啊?再商业也不能丢了做人的原则、基本的良知啊!奥马哈海滩上的数千具盟军尸体是由于愚蠢和弱智造成的吗?应该早点让希特勒统一了全世界,我们现在不就是可以向外星球殖民了吗?
最后是一则消息:德国首都柏林20日举行了纪念德国军人冒险刺杀纳粹元凶希特勒58周年的仪式。新上任的德国国防部长彼得.施特鲁克在纪念仪式上表示,现在的德国军人应继承当时那些冒死的德国军官的精神,把今天的军队变成维护和平的工具。每年的7月20日,德国都要举行反抗纳粹势力的全国性纪念活动。1944年的7月20日,德国陆军上尉施陶芬贝格联合数名德国军官发动了刺杀希特勒的行动,但不幸失败。事后,200多名涉案的德国军官和政府官员都被党卫军残酷处死。
我们可以在2002年12月举行纪念荆轲冒险刺杀秦王,终被秦王感化,弃暗投明2229周年的盛大仪式,以表彰其大大加速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否则我们估计还不知道温饱为何物呢。
西祠胡同
粉饰苛政美化暴君的《英雄》
从画面来看,《英雄》的确美伦美奂,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不愧是大手笔、大制作。
但是,就其画面意境和要表达的所谓“剑术的境界”而言,我感觉就是将古龙武侠小说笔下的那种风格搬上银幕而已,并没有太大的突破。而从影片要表达的内涵来看,我却对之相当反感。
为什么秦王就不能刺?残剑和无名都悟出了些什么呢?借用《信息时报》一篇评论的一段文字,来描述一下残剑和无名在刺秦最后关头时的“顿悟”:——“天下本是统一的,人们生活得和睦幸福;自从天下分裂为许多诸侯国,战争已持续700年,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只有统一天下,方可救民于水火;当前,惟秦王可平定六国,结束战乱。在这过程中,个人乃至赵国的痛苦,都只是迈向和平的阵痛。因此,‘秦王不能刺’!”http://ent.sina.com.cn/m/c/2002-12-19/1306120623.html)
看来,这也就是导演希望通过这出剧要表达的所谓“天下”的重要内涵了。不过,这种解释确实又真是令人瞪目结舌的。
首先,不知“天下本是统一的”这种说法从何而来。除了在没有国家的原始社会,“天下”可能可以勉强理解为“统一”的之外,好象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在那之前竟有过一个什么统一的国度。但是,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得和睦幸福”,好象又实在无从说起。何况,原始社会毋宁用无所谓统一和分裂的“混沌”来形容,仿佛更到位一些。
其次,战国时期长久的征战,其根本原因,就已经是由于有着许多象秦王这样有欲一统天下之野心的统治者,积弱的时候被别国侵略,强大的时候就去侵略别国,才导致“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强秦本身就是在这些诸侯国互相吞并的过程中强大起来的;强秦“平定六国”的手段,则又比诸侯各国的互相征战更酷烈。影片一开始便介绍:秦兵每伐一城,必逞其弩强箭利,先从城外向城里发射大量的利箭,令城中百姓中箭无算。莫非某些人眼里,秦王原来就是这样“救民于水火”的?!
同样是以统治者利益为终极目标的南征北战,同样是毫无正义性可言的攻城掠土烧杀抢掠,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就令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强秦针对其他诸侯国的就是“救民于水火”,真是成者“英雄”败者寇呀。
再者,瞧瞧秦得“天下”后又是怎样“救民于水火”的: 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据载,秦代“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同时, 其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在七十万以上。而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到秦始皇时,更把严刑峻法推至颠峰。其酷刑之名目,诸如谪戍、籍没、黥为城旦、连坐、腰斩、车裂、枭首、戮、坑、磔、凿颠、抽胁、镬烹、具五刑(黥劓、斩足、笞杀、枭首、弃市)、族、夷三族(父母、兄弟、妻子)等等,不一而足。 秦始皇还把严刑峻法施之于文化领域,大肆统制思想,禁锢言论自由。如规定除了秦国的历史记载,一切史书都烧掉;民间所藏,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其余《诗》、《书》、百家语全部焚毁;谁要是再谈论《诗》、《书》,就杀头;以古非今的人则满门抄斩。……
如斯暴政竟成了“和平”,如此征战中生灵之涂炭,竟是“迈向和平的阵痛”,真令人怀疑自己曾经一贯坚持的价值观是否是颠倒的,怀疑当年希特勒们发动的二战,也是“救民于水火”了。天知道当年行刺希特勒的施道芬伯格,在将装有炸弹的皮包放到希特勒会议桌旁边的那一刹那,又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犹豫、激烈的思想斗争和“顿悟”,或者为元首的伟大英明而感动过,还望严谨的德国人能够予以考证之,为历史填补上一段空白。
整个电影中,通过四个刺客和一个暴君的故事,将秦始皇吹捧成是“天下”之所寄,而刺秦者,则被说成是挟仇(以影片给我的感觉,所暗示的简直就是以私仇为主)以报复之。
影片多处运用“艺术”的手法,对一代暴君进行了刻意的美化。
如在与刺客无名对谈时,秦王简直象一个明察秋毫的神探、未卜先知的算命先生;如手上并无寸铁的无名表示准备夺剑行刺时,秦王竟将身上的佩剑扔给刺客,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地请他决定是否下手。
又如,当无名在与秦王“交流”的时候,道出了残剑的“顿悟”,令秦王大发感慨:老百姓和文武百官私下都骂他的暴君,只有顿悟了秦王是“天下”之所寄的残剑,才是最了解他的人,因而天下也只有残剑是他的知己呀!
再如,最后就象“割发代头”一样,刺客无名只是象征性地“刺”了一下秦王就退出去了,而秦王也不想杀刺客无名的,但由于身边前来救驾的御林军发出了“你是一个皇帝,法律是你定的,你要言而有信,像他这样的刺客,必须要死!”的强大声音,所以秦王便不得已而为之,还是“无奈”地让无名死于御林军乱箭之下了。
其实,这种“艺术”手法实在似曾相识,天下为暴君、苛政粉饰、辩护者,所通用的手法亦不过如此,大多与之八九不离十的。在这种“艺术”的装点之下,独裁者和暴君都成了暂时不能为世人所广为能理解的大智大慧之圣者,又都成了最能理解别人的人,还成了被“激愤的民意”所左右、所要挟的无辜受害者,所做的一切“违心”事,都是不是出自于其本意的。同时,乖戾没有了,残暴没有了,苛政没有了,“宁任天下人负我不让我负天下人”的枭雄本性没有了,“以百姓为刍狗”的“圣人不仁”没有了。反正,天下最美的词都能套到其身上,所干下的所有坏事都可以找出无可奈何,不得已为之的原因。于是,接受了这些灌输的人民,便会在瑟缩于其淫威之下,享受着其残暴之时,仍会深深地为自己有这么一位伟岸的君主而由衷地感激涕零,发自内心地谢主隆恩,山呼万岁了。
好在,这种“戏说”再怎么做得美伦美奂,终究还是代替不了真实历史的。在影片结束时,想用滚动字幕的形式对秦始皇歌功颂德一番,但又苦于乏善可陈,便将修长城作为秦始皇的主要功绩来歌颂了。怎奈“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却也因为列朝列代未便列为“敏感材料”予以封杀,而早已广为民间所熟知。至于秦始皇当时是怎么驱赶人民去用血肉之躯修筑长城的,当时的“丁壮丈夫”们又是如何“西至临洮、狄道,东至会稽、浮石;南至豫章、桂林,北至飞狐、阳原,道路死人以沟量”的,历史亦早有公论,那些戈培尔们再怎样鼓起如簧之巧舌来为其掩盖和淡化,恐怕也是徒劳的。
对于秦始皇来说,比较遗憾的恐怕就是,“天下”的民众实在不识好歹,基本并不能够象刺客残剑和无名那样,在最后关头大彻大悟,最终“理解”了这位仁慈的君主,并甘愿自己坦然地走向死亡的。那些享受着苛政雨露滋润着的民众,可不会象几千年后某些有特异功能的后代们,绝没感受到秦始皇的“天下”救了他们出水火,也不敢领这个“情”,反而在私下窃议“‘天下’苦秦久也”,反思“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他们没有坐等秦百世、秦千世、秦万世们更体恤苍生之仁政的到来,甚至还没有等到秦二世坐稳龙椅,就揭竿而起,将刺客飞雪们的未竟事业进行到底,把秦家仁慈的“天下”给了端掉了。
看着当年陈涉吴广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敬几千年后那些借刺客残剑、无名之口,规劝他们接受苛政的仙韵纶音,来证明秦始皇通过铁血征战打下来的“家‘天下’”并非就永远固若金汤的,不亦乐乎?
发稿:2002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