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嶷山舜文化之思索:德为国民素质脊梁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新生11月6日讯】舜幼年丧母,其父凶恶,后母愚昧,弟弟骄横,最终舜以德报怨,忠孝感天地,泣鬼神。湖南宁远县曾是一个宗族矛盾升级、流血冲突不断的地方,因为舜帝的道德教化,如今是青少年读书求学成风,青壮年外出打工成风,打工归来创办企业成风10月24日至26日,即新世纪的第一个重阳节前后3天,湖南省宁远县举办了首届中国九嶷山舜文化旅游节、公祭舜帝陵大典以及全国以德治国方略与舜文化研讨会。这是继去年9月9日由管辖宁远县的永州市在这里举行舜帝陵公祭大典之后的第二次重大活动。东方网报道,两次大典的规模都相当隆重热烈,盛况空前。有从中央到地方的上百名官员,有海内外专门组团的数千代表,有蜂拥而至的十万群众,沉寂的宁远大地因此而沸腾,崴峨的九嶷群山因此而恸憾!
有人问:一个人口众多、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的宁远县,为什么要办这样的大事?为什么要把九嶷山舜文化这张王牌从本土一直打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只有三十多岁的县委书记蒋善生回答说:九嶷山舜文化说到底就是德的理念,它凝聚人的精神,升华人的素质,带来政通人和万事兴。
记者凭著这个“理念”去探索,透过宁远人狂热与理智的交融,政治和经济的变迁,看到了一条中华民族的血脉,摸到一副中国人真正的脊梁,领悟出了这血脉与脊梁的支撑就是一个大写的“德”字!
一篇天大的文章───九嶷山
原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秦光荣在《悠悠九嶷情》一文中认为,写九嶷山的大手笔古往今来层出不穷,但最“得益于二位伟人,一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舜帝。他晚年南巡九嶷,每一道沟坎小溪,每一道山梁小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为九嶷他流尽了最后一滴汗一滴血,留下了一首可歌可泣的千古绝唱《南风歌》。另是当代伟人毛泽东,他的一首《七律答友人》,写尽了九嶷山的万般秀美。随帝子飘动的白云红霞,乃至血泪滴蚀而成的斑竹枝,无不溢泛出九嶷山的灵气,牵动著华夏儿女无限的遐想,绵绵的思念。伟人的情怀,伟人的气概给本就美仑美奂的九嶷增添了豪迈、雄浑和神奇。”
无疑,九嶷山系千古名山。它因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而成为炎黄子孙向往的圣地。有人戏言,它更因为伟人毛泽东为九嶷山打了一个“天大的广告”而使这座雄伟的群山更加名扬天下,“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智慧而勤奋的宁远人之所以把九嶷山这篇天大的文章一直作下去,按老百姓的说法,就是因为舜帝为华夏儿女的祖祖辈辈“积了德”。这个76万人的贫困大县,为了开发九嶷山,已勒紧裤腰注资3亿元以上:修复了气势为全国罕见的舜帝陵和文庙,修筑了人们进入九嶷的高等级公路,开放了紫霞岩等10多处中外著名的人文观景。随著洛(阳)湛(江)铁路、贵(阳)福(州)铁路、衡(阳)昆(明)高速公路的开工和永州机场的通航,九嶷山就会真正成为世界的九嶷山。这篇文章作得如此之大,为的就是扬“德”。
又一篇天大的文章───舜文化
九嶷山不在高,有舜帝则名。九嶷山是舜文化的载体,舜文化是九嶷山的灵魂。
舜乃我国上古五帝之一,据说生于公元前2372年(《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载舜约生于公元前2179年),为颛项的后代瞽叟之妻握登所生,北方冀州人,姓姚名重华。舜年二十以孝著称,三十时被当时的最高权力机关四岳推荐为帝。暮年将帝位禅让给与之有杀父之仇的鲧之子禹。他一生为政以德,天下为公、德化孝感众生,当代为人敬仰。舜百岁时到南方打猎,死于苍梧(湘西境内)之野,葬于九嶷。“巡狩去不返,烟云愁至今。”是后人对舜无比怀念的写照。
舜文化由舜的功德思想与实践演化而成。沿引中共中央党校权威人士张虎林教授在“以德治国方略与舜文化研讨会”上的表述:“舜文化是原生性道德文化,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道德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舜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母源。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即是仁孝笃祀的重德精神,它不仅对中华民族有强大的凝聚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世界各民族产生重大影响。仁孝之风,造就了中华民族谦恭礼让、和睦相处、友爱互助、尊老敬贤的高尚品德,其升华后的最高准则是国与国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平共处。”
宁远县的一位老同志给记者讲了两个故事。一是关于舜帝,舜帝幼年丧母,父亲凶残,后母愚昧,弟弟骄横,都曾图谋杀害他。但他却力尽孝道,以德报怨。他继帝位之后,对父母关爱有加,对弟弟委以重任,终到创造了一个和睦相处的家庭环境,于国于家,都不愧德治的典范。另一个故事说,宁远县曾是个宗族械斗不断的地方。过去,一味讲“法治”而忽视教化结果械斗愈演愈烈。这些年,他们向群众推行舜文化,讲仁孝之风,讲和谦之礼,民风大变,不但大杀大斗没有了,就连小吵小闹也少见了。宁远县这几年的祭舜大典,每次都有数万游客出入,但无人遭遇不测,原来的南蛮之地变成了“礼仪之邦”,好一个“德”字了得!
更是一篇天大的文章───德治理念
记者通读了一遍“以德治国方略和舜文化研讨会”的32篇论文,或论官德,或论人德,或论孝感,或论爱心,或论价值观,或论致富观等等,篇篇文章都使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
记者又回到一个老问题来采访县委书记蒋善生:一个基层县、特别是一个贫困县,研究舜文化、研究以德治国有现实意义吗?
他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说,宣传九嶷山,弘扬舜文化,实施以德治人,这是创新全县一切工作的总思路。他在研讨会上以学者的身份交流了一篇论文:《舜文化与德治理念》。分述云:举贤能,德为先───用人的基本原则;开言路,纳忠谏───明德修政的重要举措;行仁政,重教化───舜帝德治理念的核心;勤政爱民───舜行德政的终生实践;修身立德───推行德治的人格基础。有史鉴、有观点、有实例,令人折服。
县里的另一位作者周九宜还谈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实行“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中的重要一环,其中必须借助舜文化中的“护农、兴农、稳农、助农”理念,正确处理好“三农”问题,切中了中国问题的中枢神经。
改革开放以来,宁远县青少年读书成风,青壮年外出打工成风,打工仔回乡办企业成风,人们把这几股“民风”归结于“德的引导”。
现时负担不轻的宁远农民,为祭奠舜帝,需钱出钱,要人给人,有力出力,无怨无悔,无一人因这个“摊派”而躲避,而告状,人们也把它说成是“德的引导”。
还有人这样提出:
如果把“依法治国”说成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一只手,那么“以德治国”就是另一只手;
如果把“依法治国”视为初级的治国方略,那么“以德治国”就是高级的治国方略;
如果把“依法治国”比作对人体疾病的诊治,那么“以德治国”就是对人体疾病的预防。
事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有德者昌,无德者亡。宁远人都知道这些道理。
还是孔子在《论语》中说得好:“为政以德,譬如此辰,居斯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用道德治理国家,就会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安稳地坐在位置上,别的星辰都会环绕著它。
我们的世界呼唤北极星!
发稿:2001年11月6日
更新:2001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