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心靈甘露 > 省思感悟

情緒會導致我們生病嗎?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EmmaSuttie,D.Ac,AP

我們很少停下來思考我們的情緒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如果你不相信情緒會對身體產生影響,回想一下你最後一次真正生氣的時候。或許你的心跳加速、下巴緊繃,或者臉紅出汗。你可能感受到一股憤怒帶來的能量,以及一種想說出粗話的強烈沖動。

你的情緒反應會影響你的身體。

在一個由科學思維主導的世界中,我們的身體和情緒往往被認為是分開的。但許多古老文化及其發展出的醫學體系認識到它們之間存在深刻的聯系。這些文化中的人明白,情緒可以在身體上產生深遠影響,改變我們的健康軌跡——或好或壞。

中醫幾千年來一直強調身心的聯系。它認為情緒對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導致疾病。在這一精密體系中,情緒與特定的器官、季節、元素、顏色和味道相關。情緒與身體之間存在雙向關系。強烈、持續、未被承認或未處理的情緒可能會對相關器官產生不利影響,反之亦然。如果忽視或不當處理感受,它們可能表現為身體癥狀並導致疾病。

在這個整體系統中,情緒是人類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被關註、滋養、承認和表達,以保持健康。

以下是中醫中情緒與其相關器官的對應關系:
–悲傷:肺
–恐懼:腎
–憤怒:肝
–喜悅:心
–擔憂/過度憂思:脾

印度的傳統醫學阿育吠陀是另一種早已理解情緒與健康聯系的醫療體系。其他體系包括藏醫、日本漢方醫學,以及尤納尼醫學(或希臘-阿拉伯醫學)——一種由希臘人創建並由阿拉伯人進一步發展的傳統治療體系,最著名的是穆斯林哲學家和醫生阿維森納(Avicenna)。

現代科學也開始探索這種聯系,並驗證情緒對身體的影響。

2022年瑞典的一項研究分析了490,527名心力衰竭患者約四年的數據。結果顯示,失去親密家庭成員的人比未經歷喪親的人死亡風險顯著更高。失去配偶會使死亡風險增加20%,而失去兩位親人則增加高達35%。

研究還發現,頻繁的憤怒會增加心臟病風險,悲傷會對免疫系統產生不利影響,擔憂會提高血壓和心率,恐懼可能導致心血管問題、消化問題、免疫系統減弱,並加速衰老。

《大紀元時報》健康作家希娜.麥卡洛在母親去世時,親身體驗了情緒與身體的聯系。盡管她的母親治愈了多種身體疾病,但最終因丈夫去世帶來的悲傷而“心碎”去世。

健康記者澤娜.勒魯寫道,即使是慢性疼痛,起因也不僅僅限於身體層面,還可能涉及我們過去未處理的情緒——通常可追溯到童年時期。她引用研究發現,84%患有慢性疼痛的成年人有未解決的童年創傷。

現代生活鼓勵我們追逐“積極”情緒,避免任何不愉快的感覺。負面的情緒——如悲傷、憤怒、悲痛或恐懼——往往被回避。我們用從技術到飲酒的各種方式分散注意力,麻痹那些可能引領我們進入內心深處、黑暗角落的情緒。

這種回避習慣正成為我們傳給下一代的模式。

我們沒有教孩子們如何識別和處理情緒,而是遞給他們手機和平板電腦。這些數字“安撫奶嘴”可能暫時防止情緒爆發,但卻阻礙了孩子們學會如何面對不適並以健康的方式處理強烈情感。

情緒是復雜的,但培養健康的情感關系會帶來無盡的好處。認識自己的感受、處理並釋放它們,可以提升情緒智商和培養自我意識,最終實現自我掌控——同時也是在照顧我們健康的一個基本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