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的觀念維度和應用層面淺析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王舍微“忠”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道德範疇概念,綿延中國社會從古至今幾千年。同時也是一個倍受爭議的倫理概念。一提到忠,人們立刻就會想到“忠君報國”,或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等糾纏不清的多種意涵。因此使得“忠”成為一個毀譽參半的倫理觀念,甚至有人將其與“愚忠”捆綁在一起,對其進行激烈的批判。雖有學者不斷對忠的觀念起源及原本含義進行探討,但仍然處在見仁見智、莫衷一是的迷霧之中。為此,本文嘗試著從概念維度和應用層面對忠進行探討,以撣去千年封塵,正本清源。
忠的概念和意涵
《大戴禮記•曾子大孝》云:“義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說文解字》對忠的解釋為:“敬也。從心,中聲。”段玉裁註:“敬者,肅也。未有盡心而不敬者。……盡心曰忠。”《玉篇》解釋為:“直也。”《增韻》解釋為:“內盡其心,而不欺也。”《疏》曰:“中心曰忠。中下從心,謂言出於心,皆有忠實也。”《六書精蘊》解釋為:“竭誠也。”《傳》曰:“事上竭誠也。”因此,古今學者都認為,“忠”與“中”古義相同,“忠”源於“中”。
中即正、直、把心放正、不偏不倚、志慮忠純、盡心盡力、竭盡全力的意思。所以說,“忠”是對於自己內心之要求,把心放正,放在正中間,對於一切人和事都要不偏不倚,要中正。《忠經•天地神明章》也闡釋:“忠者,中也,至公無私。”這就是說,忠出於公而非私,出於善而非惡。以“中正平和”為“忠”,並未提及對個人“效忠”的問題。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忠往往與忠義、忠恕、忠信、忠德聯系在一起,構成儒家倫理範疇中的重要思想內容,既是道德理念又是行為規範。忠義也成為儒家君臣關系與人際倫理道德的直接體現,關羽因其“忠義”而成為武聖和天下倫理的表率,忠義思想也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宋代朱熹在《四書章句集註•中庸章句》中闡述:“盡己之心為忠,推己及人為恕。”普遍認為,在“忠恕”二字中,“忠”是前提,若無“盡己之心”的“忠”,便沒有“推己及人”的“恕”,“恕”由“忠”出,也是“忠”的體現。
《論語•衛靈公》中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宋代司馬光在《四言銘系述》中也說:“盡心於人曰忠,不欺於己曰信。”體現出對儒家忠信思想的概括和總結。也是告訴人們,以中正的本心盡心竭力做事就是忠誠,至誠不自欺就是守信。《忠經•天地神明章第一》中說:“天下至德,莫大乎忠。”並且還提出了許多對後世忠德觀念方面有深遠影響的原則:“邪則不忠,忠則必正。”
忠的觀念演變歷程
《說文解字》說:“中,內也。”段玉裁註:“中者,別於外之辭也,別於偏之辭也,亦合宜之辭也。”從訓詁學看,“中”的古義為“內”,而段註“內”就是“別於外”,進而引申為“不偏”、“合宜”。也就是說,與“中”同義的“忠”最初的意涵是向內的,是一個人內心對自己的要求。
有學者考證,忠的觀念源於堯、舜時期。《禮記•表記》中稱帝舜有“忠利之教”,下面的君子則“忠而不犯”。由此可見,這時期的忠是上、下共同遵守的忠德。堯、舜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忠德,昭示忠觀念的原初內涵。堯、舜在帝位期間兢兢業業、鞠躬盡瘁,確實做到了盡心竭力。從經史記載可知,在堯、舜的時代,不辭勞苦巡行天下乃是其職責和傳統。
帝舜一方面倡導忠德,另一方面對“毀信廢忠”之人予以懲處。《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帝舜將“毀信廢忠”的少皥氏“不才子”等“四兇族”驅逐到數千裏之外的荒遠之地,其結果是“四門辟,言毋兇人也”(《史記•五帝本紀》),從此四門大開,再也不用擔心有兇惡之人了。也有學者認為,在春秋初期產生的“忠”,首先始於一種政治觀念,內涵是要求君主“思利民”,規範君主對黎民百姓的態度。
忠的觀念隨著不同時期的家國關系變化也隨之演變。春秋戰國時代的家國關系發生轉折——前承三代的“家國一體”、後啟秦漢之後的“家國同構”。春秋戰國之後的國家與私家逐漸分離,集權國家位於私家之上。社會的思想觀念也從以家為主、以國為客,立國為家的“家國一體”觀念,向著家國分離轉化為家國同構、化國為家、天下一家(此家非彼家)、國重於家、尊大於親。因此,忠孝觀念也發生了轉變。從孟子的“孝絕對優先於忠”、荀子“以孝納忠”發展到後來的“移孝作忠”、“以忠統孝”、“忠大於孝”,忠的觀念也從上、下皆忠,演變為單一的下對上之忠。從人的內心自我要求演變為外在的行為規範甚至枷鎖;從一種社會的親緣倫理演變為國家的政治倫理。
中唐至宋代,君主棄忠,鮮有仁愛百姓、虛心納諫的,為了各自的利益,殺人如麻;人臣不忠,一些封疆大吏各自為政,地方藩鎮割據,武將擁兵自重。由於國家處在危機之中,道德倫理失序,實用之風日盛,為宋代理學之忠尤其是朱熹標立“忠節”提供了社會歷史條件。這不僅導致“忠觀念”和“忠概念”相混淆的,而且也存在將“忠觀念”與“忠君”思想簡單劃等號的問題。
概念維度和應用層面分析
忠的概念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展開分析:為公與為私;心法與倫理;中正與偏倚。
《左傳•僖公九年》記載春秋荀息語:“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在忠的概念維度上,忠原初意涵是為公而不是為私的。《論語》中記載子張問政,孔子回答道,“居之無倦,行之以忠。”意思是說,為政者一定要忠於職守、永不懈怠。
先秦時期左丘明在《季梁諫追楚師》一文中說:“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翻譯過來就是:什麼是道呢?道就是忠於人民,相信神靈。國君經常考慮如何利民,就是忠。司祭祀之官真誠向神靈祈禱,就是信。由此可以看出,忠的原初意涵是君臣內心對神靈的誠敬和人民的盡心的心法之約,而非以倫理規範或節操枷鎖單向的約束人民。
《春秋•左傳•文公元年》闡述:“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讓,德之基也。”其文中含意是說:忠,是德行純正;信,是德行鞏固;卑讓,是德行的根基。因此,忠與德緊密相聯結,中正、不偏不倚是忠的踐行方式,那種極端的行為方式是違背道德和忠的意涵的。
在上千年的歷史變遷中,忠的外在應用層面主要體現為如下幾方面:忠人之事;忠於職守;盡忠報國;忠於使命。南宋時的文天祥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見這位盡忠報國的民族英雄是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到了世風日下的今天,以當前的價值觀衡量很難理解岳飛的忠。據《亞洲周刊》報道,新加坡為了如何評價岳飛的忠還曾開展過大辯論。從學者們對歷史資料的考證看,岳飛對於抗金局勢有自己的主見和方略,並非是對宋高宗“愚忠”。岳飛乃是負有使命而來,所做的一切都是忠於使命的展現,同時詮釋了忠的內涵。此外,還有那些類似刺客豫讓的漆身吞炭替人復仇,其行為方式都不是堂堂正正的,如何又能與“忠”相關聯呢?
綜上所述,從忠的概念意涵及觀念變遷可以看出,忠的原創意涵是基於從心的中正,而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演變出某些復雜的實用主義的觀念,也因此而蒙塵誤導世人,以至於有些正面的謳歌都被構陷其中。通過以上的分析、梳理,旨在撣去封塵,真正從源頭去了解忠的內涵和與神的聯系。就世間的一切思想或學說而論,若是背離了宇宙的特性的指引,也將失去未來的生命力。
發稿:2024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