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心靈甘露 > 省思感悟

謙謙君子從己做起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何靜

千百年來,“和為貴”、“與人為善”、“仁者愛人”等理念,滲透於歷史上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成為人們普遍接受和認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準則。古人重天理良知,敬天禮地,與人為善,世風祥和。

孔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成全別人的美德、好事,而不成全別人的罪惡、壞事。小人則與此相反。成人之美是一種修養的境界,也是一種高尚的品德。讓我們來看看兩個古代謙謙君子的故事。

鮑叔牙薦賢成人之美

在春秋戰國時期,當齊桓公準備拜鮑叔牙為國相時,鮑叔牙卻辭謝而推薦了管仲。

鮑叔牙說:“管仲是國家的棟梁之材,我有幾方面不及他:以寬厚慈惠來安撫民眾,我不及他;治理國家不忘根本,我不及他;為人忠實誠信,能得到百姓的信任,我不及他;制定的禮儀足以使天下效法,我不及他。”

齊桓公於是拜管仲為相。鮑叔牙的薦賢是出於對管仲的了解、敬佩和對齊國的忠誠。齊國有管仲這樣的賢臣,有鮑叔牙這樣的薦賢良臣,國家果然得到大治。後來人們稱贊鮑叔牙“知賢智也,推賢仁也,引賢義也”。這正是君子成人之美的實踐典範。

鄭玄路遇謙讓無私

在東漢時期,有一位著名的經學家鄭玄,字康成,博古通今,他想為《春秋左氏傳》作註,但還沒有完成。

鄭玄有一天外出,與滎陽人服子慎巧遇,兩人住在同一旅舍,他們彼此之間並不認識。

服子慎在外面車上,和別人談論自己註釋《春秋左氏傳》的想法。鄭玄聽了很久,發現服子慎談的大多與自己的想法相同。

鄭玄走向車子,對服子慎說:“我早就想為《春秋左氏傳》作註,但還沒有完成;聽你剛才所說的一席話,你的觀點多與我的想法是相同的。現在就將我所完成的註解部份送給你。”

於是服子慎便完成了《左傳》服氏註。

鄭玄與服子慎都是有名的經學家,兩人原本並不相識,偶然相遇,鄭玄在聽到服子慎的一些想法與自己很相近後,默默地給予圓容、幫助和支持,當即決定將自己已經完成的註譯部分,全部無條件送給了他,使服子慎完成了這一浩繁的工程,揚名四海。

鄭玄毫無私心、助人為樂,達到了君子成人之美的境界。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

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在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他總結說,他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於用人:第一,不妒忌有才能的人,看到別人的才能,好像就是自己的才能;第二,用人所長,避免其短;第三,敬重賢良,原諒犯錯誤的人;第四,褒獎正直,從不黜責出去一人。聖王明君的仁愛和包容的胸懷,是神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演繹了謙和禮讓,先他後我的道德文化。

清朝康熙皇帝在《庭訓格言》中,曾有一段話:“凡人持身處世,惟當以恕存心。見人有得意事,便當生歡喜心;見人有失意事,便當生憐憫心。此皆自己實受用處。若夫忌人之成,樂人之敗,何與人事?徒自壞心術耳。古語云:‘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存心,天必佑之。”

這裏康熙告誡子孫說,見到他人有所得,就如自己得到一樣,見別人有損失,就如自己有損失一樣,這樣的心地,上天會保佑他。

當每個中國人都認為做好人吃虧、做好人受氣、做觀點|謙謙君子從己做起好人傻,從而放棄做好人,轉而去做“強者”、“霸王”、“厲害國”的時候,中國只能成為一個“人人為近敵”、“人人互害”的社會,還會因整體的道德低下而被國際社會看不起。

亂世之中,不管別人是否守德,如果每個人都能夠自己要求自己守住善良、守住品德,成為更好的人,中國才能有越來越多的人成為被神顧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