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一曲難忘》中的肖邦和他的音樂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以“鋼琴詩人”而著稱於世的波蘭偉大作曲家和鋼琴家弗雷得裏克•肖邦,1849年病逝巴黎。150年來,他在鋼琴上所創作出的無與倫比的音樂和他那富於傳奇色彩的經歷以及他本人高貴,浪漫的氣質吸引了無數後人。他們在為之傾到的同時還不斷的試圖在自己的文學,繪畫,雕塑和電影作品中,重塑這一因夭折(1810-1849)而更顯其神秘和偉大的藝術形象。1945年拍攝的美國影片《一曲難忘(A SONG TO REMEMBER)》就是其中之一。

《一曲難忘》是專集體故事片。這種以音樂家生平為題材的影片中,音樂的取材一般都比較方便,因為音樂家本人的作品自然會成為影片制作者豐富的題材庫。也就是說影片主人公在現實生活中的作品可以讓導演和作曲家(影片配樂者)拿來參與故事敘事。影視上采用這種手法的同題材影片當然不乏其例,像1936年由阿貝爾•岡斯導演的法國影片《貝多芬的偉大愛情(Beethoven’s Great Love)》和1994年由伯納得•羅斯指導的同樣以貝多芬的愛情經歷為題材的美國影片《不朽的情侶(Immortal Beloved)》。另外,1971年肯•羅素導演的英國影片《音樂戀人(Music Lover)》則以柴柯夫斯基的感情生活為素材,還有就是眾所周知的那部《莫紮特(Amdeus)》,1984年由捷克裔導演米羅斯•福爾曼制作,影片贏得了八項學院獎。國外這類影片能夠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毋庸置疑,首先在於劇本的質量。既然是音樂家傳記片,當然要以主人公本人的真實經歷為藍本。但故事片並非紀錄片,要想不加入虛構的成分也就不成其為故事了。所以這種題材影片必然是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虛實的比例與分寸的把握當然要根據劇作者的構思與功力。而此類影片所要求於編劇的不僅是寫作的功底和經驗,還要求他對自己筆下的人物的作品有相當的理解。簡言之:懂音樂。否則就會出現劇本的思想內涵與影片所采用音樂的原有深度相去甚遠的尷尬局面。

另外,剛才談到實,實即真實。一個也許並非題外的題外話——此類影片所要求的表演真實的問題,在開始分析《一曲難忘》的音樂前也需要談談。有人說外國影片好看。你明明知道故事是編的,但故事裏的所有細節,大到場景氣氛,小到針頭線腦都不由你不信。所以整個故事也就成真的了。其實這裏說的“細節”所指還不僅在美工,置景,道具,服裝等方面。我們就來談談音樂家傳記片的故事情節中必然會涉及的樂器演奏(最具代表性的是鋼琴)問題。目前國內拍片遇到這一問題時大多依靠鏡頭剪接,因為恐怕是無法要求演員(指職業演員)表演到位的。而國外靠演員的多才多藝,修養全面和勤奮認真就能把“彈鋼琴”問題解決得天衣無縫——不是問題。1992年法國影片《孤寂的心(Un Coeur en Hiver)》中扮演小提琴家的艾瑪努埃爾•貝阿特(Emmanuelle Beart)經過數月的努力,在拍攝錄音棚一場戲時把難度相當大的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三重奏拉得足以以假亂真。在1986年澳大利亞和英國合拍的以真人真事為題材的《閃光的風采(Shine,或譯《鋼琴師》)》中,扮演鋼琴家戴維•赫爾夫戈特的澳大利亞傑出演員傑福利•拉什(Gelffrey Rush)叼著煙蒂在酒吧裏行指如飛地彈奏俄國作曲家裏姆斯基-科薩柯夫的著名鋼琴小品“野蜂飛舞”的場景,給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最終它以自己這第四部銀幕作品當之無愧的贏得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而這種“假戲真做”的難得之處就在於假戲能真做。把這種較為超常的表演狀態發揮到極致的也許應該算是美國演員裏查德•張伯倫(Richard Chamberlain)了。在“音樂戀人”中他扮演柴柯夫斯基。在演奏著名的《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序曲中那最廣為人知的主題時,它所達到的技術水平和整體感覺曾經令專業人士瞠目。至於《不朽的情侶》中貝多芬的扮演者英國演員加裏•奧得曼(Gary Oldman)在演奏樂聖的《月光奏鳴曲》,《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等作品時技巧的嫻熟和感覺的到位,以及《莫紮特》中主人公的扮演者湯姆•赫爾斯(Tom Hulce)模仿當年的神童仰面躺在人們手臂上玩耍的“倒彈”鋼琴等這些情節,無不令人想到:影片的情節也許是虛構的,音樂也許是別人後配的;但細節是真實的,表演是到位的。從這幾點上來看,50多年前拍攝的《一曲難忘》中,肖邦的扮演者柯內爾•懷爾德(Cornel Wilde)能夠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男演員提名也當之無愧。僅從表演真實的角度上來說,假如鏡頭中“鋼琴家”一望而知不會彈鋼琴或談得很差的話,這“一曲”也就不會那麼“難忘”了,而盡管這位高大英俊的“好萊塢肖邦”離千千萬萬音樂愛好者心目中優雅文弱的鋼琴詩人形象相去甚遠,但作為職業電影演員能彈得一手高度嫻熟的鋼琴,這一角色也就非他莫屬了。

正是這個肖邦讓我們感受了“一曲難忘”。

哪一曲呢?——《降A大調波羅乃茲舞曲》。當然出現在影片中的遠不止此一曲。現在我們先來談談肖邦的其他作品,然後再談這首點題的著名作品在片中的運用。筆者認為,對於生活在電影世界中這位虛構的肖邦,如果從音樂史學家的角度嚴格審視並以其實際經歷去對號入座,是毫無必要的。我們剛才所談的是1945年的美國影片《一曲難忘》中作為一個藝術形象的肖邦,現在分析和評價的是導演在這部影片中對於肖邦音樂素材運用手法的孰優孰劣,以期達到從一個較深層面上讀解影片創作內涵的目的,而無意於對比影片研究肖邦生平。

出現在影片裏的有著名的《升c小調即興幻想曲》和標題為“雨滴”的一首前奏曲,以及以相對完整的形態參與影片敘事的《降d大調圓舞曲》,《第31號瑪祖卡舞曲》,《第二詼諧曲》,《降e大調夜曲》,《升c小調圓舞曲》和肖邦最聞名於世的作品之一——《革命練習曲》等不下十多首樂曲。除了《波蘭舞曲》——《降a大調波羅乃茲》以外,影片中使用次數最多的一首作品,要算是旋律最為深致感人的《e大調抒情練習曲》了。這首作品的主題以弦樂伴奏的形態先後五次出現在影片中,以作為劇作者編織的肖邦和女作家喬治•桑之間的浪漫情節的音樂布景。這種淺顯手法今天當然已不值一談,而值得註意的是這首抒情練習曲與一般意義上的“練習曲”是不可相提並論的。肖邦的練習曲也不同於克萊門蒂的《鋼琴進階》,車爾尼的《運指練習》。他的練習曲並非為了發展鋼琴基本技術,為了純粹的教學目的而做。從它的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大師對當代新的鋼琴手法的探索,和對於更加豐富的演奏風格的追求。實際上,在被稱為19世紀上半葉浪漫派鋼琴風格的基本特征——追求鮮明的色彩,追求豐富的感情。而這些特征在肖邦為數不多的抒情練習曲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特別是影片《一曲難忘》片頭所用的《e大調抒情練習曲》。根據史實記載,有一次肖邦聽完學生古特曼(A Gutmann)彈奏了自己這首練習曲之後,曾感慨萬分的呼喚道:“啊,我的祖國。”正是作曲家本人的真情流露,使得後人對於理解這部作品有了鑰匙——它同樣是客居法國的肖邦懷著對於祖國的深切思念之情而作。肖邦自己認為,比這首練習曲的主題更美的旋律他是再也寫不出來了。

在影片《一曲難忘》的片頭中,這首親切甜蜜的抒情曲由弦樂演奏,緊接在鏗鏘有力的《波蘭舞曲》片斷之後。在從情緒、音色、速度和節奏生形成鮮明對比的同時,一種共有的崇高激情又把兩段音樂從最深的層面上練習了起來。

影片片頭字幕部分一開始就出現的《降a大調波羅乃茲舞曲》(作品第53號),在影片中簡稱《波蘭舞曲》。這首樂曲是肖邦創作的一系列波羅乃茲舞曲之一,也是其中最廣為人知,最受歡迎的一首。實際上它也是肖邦的代表作之一。這部作品氣勢磅礴。他充滿激情的歌頌了光榮的波蘭人民,傾訴了作曲家對自己偉大祖國的滿腔熱愛。這首“波蘭舞曲”貫穿在影片之中,先後出現了六次。他有機的融入情節,在故事發展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另外,在影片由於編導者大量采用了作曲家作品而使音樂素材顯得過於飽和的情況下,這首波蘭舞曲以各種形態反復出現,使得主題在作為整體的音樂元素中的以保持突出。

開始我們只在片頭音樂中聽到了這首樂曲的第一段。從正片起,我們先後又聽到少年時代的肖邦在彈奏莫紮特的《c大調奏鳴曲》以及他在琴上為老師演奏自己未完成的《降d大調圓舞曲》,以及他成年後在貴族家宴上演奏著名的《升c小調即興幻想曲》等等音樂片斷。我們一直沒有再聽到那首《波蘭舞曲》。直到肖邦得罪沙俄派駐波蘭總督後落難巴黎,在出片商普雷耶爾那裏邂逅李斯特,才有後者在鋼琴上首次相對完整的演奏,後來是兩個新朋友在兩架鋼琴上合奏了這首樂曲。鋼琴齊奏這場戲,由於情節的安排和音響的宏亮,使《波蘭舞曲》在這此前此後的所有音樂素材中凹陷與獨立出來,在觀眾的視聽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後餐館中那位評論家發現了寫在菜單上的樂譜後用口哨吹出的曲調;該曲在巴黎音樂會上的首次公演;與喬治•桑隱居期間對這一作品的不斷修改與完成;以及在與喬治•桑就是否重新投入革命發生爭執時,肖邦在鋼琴上不斷的反復彈奏樂曲主題等等,一首《波蘭舞曲》把整個故事情節貫穿了起來。直到後來,為了給祖國同胞們的革命行動募捐,肖邦在他周遊各國的旅行演出中最後一次彈奏這首雄壯的“鋼琴交響詩”時,血濺鋼琴,撒手人寰。

波蘭偉大音樂家那富於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和嘔心瀝血的藝術生涯,化作銀幕上這令人難忘的一曲,永遠絮繞在世界廣大電影觀眾的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