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開放中國政治自由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編按: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在六月十五日出刊的報導中,因為刊登批評中國不民主及呼籲中國開放政治自由的文章,遭到中國當局查緝,本報為還原事實真相,特將被查緝的「開放中國政治自由」一文譯出,供讀者參考。
中國的新領導班子看來絕不是改革派,果真如此,中國將會以自己的方式進行改變!
雖然正確的日期尚未宣布,不過,但就在未來幾個月內,中國共產黨將會從它五年一度的黨代表大會開始,著手推動一九七六年毛澤東去世以來,中共最大規模的領導班子改組。為了中國好,中國共產黨的政策也應隨之興革。鑒於新一代領導班子的權力交付時機,正值中國的未來發展進入關鍵時刻之際,中國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現在已進入最艱困的階段。
中國認為自己已經學會如何致富的方法。去年十二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助中國搞清楚往後的經濟目標,不過,中國仍未擬出必要的政治改革計畫,以因應伴隨經濟改革而來的諸多惱人問題。經濟改革正迫使中國共產黨放松對人民日常生活的箝制,不過,就在中共收手的同時,中共仍不願其他力量來填補它收手後留下的權力真空。任何新出現的機構或組織,不論其為慈善機構或是消費組織,中國都會懷疑它們不懂得自我節制。
看似沒有明天的中國共產黨
因為見識過共產主義在蘇聯與其附庸國的垮臺模式,中國共產黨人不想用那種會讓自己被扳倒的方式來釋出手中權力,他們認為這會造成混亂。但是拒絕作權力調整,同樣也會帶來各種風險。因為限制由人民組成,而且沒有政黨或官員參與的新機構或組織的成長,中國只是在剝奪自己的社會安定資源。雖然,與二十年前比較,中國在這方面還是有一些進展,但是中國現在的領導班子,仍為這類自由的擴展設下諸多嚴格的限制。
表面上,即將來到的權力改組會是一個機會,中共十六大會出現江澤民主席的半退休狀態,而與天安門事件有密切關聯的李鵬副主席--中共的第二號人物,也會退休。在這些領導班子的箝制下,公開討論政治改革基本上都是禁忌,他們的退出可能會被認為是給予他們的接班人機會,將中國帶向多元化的政治。在臺灣這一邊,一度與中國共產黨非常類似的國民黨,最終還是接受了讓出政權的可能性。正在等候接班的中國領導班子,會依樣畫葫蘆嗎?看來機會不大。目前,中共的本能及新領導班子流露出的偏見,以及即將去職的舊領導班子的自身利益,全指向另一個方向。
就拿處理法輪功的方式來看,中國共產黨本能上就對任何形式的政治競爭過敏,不管這種競爭有多大,情況都是一樣。中共對法輪功這個半佛教式的組織,發動最無情的整肅。法輪功在一九九九年未經許可下的情況下,發動爭取中國官方承認的抗議活動後,即被宣告為非法組織。江澤民還曾動用巨大資源鎮壓法輪功,除了對數百萬法輪功會員造成重大傷害,有數以千計的法輪功學員被送往勞改營,打擊法輪功的運動,也對整體人民社會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自從法輪功遭到打壓後,中國官員更不願接受其他非政府組織的登記立案。
正在等候接班的中國領導班子,雖然比當下的舊領導班子年輕個十多歲,不過,到目前為止,似乎並未流露出應有的創造力與勇氣。最有可能接任國家主席職位的國家副主席胡錦濤,已在中共政治圈十多年了,就像中國政界大多數人一樣,他的政策偏好難以預測,但是,如果說中共並不準備脫離既有路線,來培植出中國的「戈巴契夫」,那準是不會錯的。
有可能只是胡錦濤在登上大位前故意讓他的計劃蟄伏,不過,即使他是一位不動聲色的改革派,有意在登上大位後才揭開他影響深遠的政治改革,江澤民與其同輩的領導班子們,仍將在幕後發揮掣肘力,他們可不願半退休的生活被政治自由化打亂,因為這遲早會引發外界質疑他們在天安門事件扮演的角色。
中國為什麼要自找麻煩?
不過,最讓人懷疑中國新領導班子有意進行根本政治改革的理由是,新領導班子似乎尚未相信確有政治改革的需要。很多中國人及很多原應更了解中國的外國人,都被中國最近獲致的成功所蒙蔽。天安門事件後迄今的十三年間,是中國動蕩史上最承平的一段時期,中國經濟也以突破瓶頸的速度成長,再者,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踏上了與世界經濟接軌的順境。這與前蘇聯改革初期所面臨的動蕩不安相比,中國邁向市場經濟的路上,還算是安定的典範,中國為何要在成功的狀況下自尋麻煩呢?
因為沒有新的政治場景出現,中國的成功將會停滯不進。擁有相對安定的十三年,並不保證會再有另一個十三年,特別是,現在這種安定只是表象,並非實際的安定。今天的中國,各地怨聲載道,從失業勞工到賦稅過重的農人,無不思透過政治管道追求他們的需要。重振經濟的重大改革,需要新機制的出現,以利國家在不同利益團體之間進行協調。中國新領導班子可能會因過度謹慎而犯錯――至少在新權力完全鞏固前,而這又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他們耽誤的時間越久,中國的變動就越有可能以人民自發的方式出現,這也將是一種急速且超乎中國共產黨所能控制的方式!
(國際中心白亞萱特譯)
http://tw.news.yahoo.com/2002/06/24/polity/twdaily/3325141.html
發稿:2002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