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雲霧觀神龍:來自英國《經濟學家》的對中國現狀的觀察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詹姆士·邁爾斯 / James Miles【新生6月21日訊】英國《經濟學家》2002年6月13日一期文章:撥開雲霧觀神龍(原文作者:詹姆士·邁爾斯 / James Miles)
仔細研究中國歷史近些年的浮浮沈沈,你會發現這個國家目前正處在歷史性轉折的緊要關頭。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日起至今,幾乎每十年中國就要發生一件意義深遠的大事——從“大躍進”到“文化大革命”,從經濟改革再到“八九年風波”。而如今,至少有兩件裏程碑式的事件應該成為中國歷史新的標示。
其一是中國在經過了15年的艱難跋涉後,如願以償地於去年的12月成功加入世貿組織。理論上來說,這不僅給全世界提供了一個進入中國市場的綠色通道,而且還將中國的經濟改革與國際市場規則牢牢地聯系在了一起。樂觀主義者認為入世將有助於提高中國政府的公開性和國際責任感。但是,悲觀主義者卻認為此舉有可能會增加中國的失業率,動搖財經系統的穩定性,從而影響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領導。
其二則是即將在2002年底舉行的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在這次大會上,中共將完成新舊領導班子的交接。在過去的20年內給中國歷史帶來深遠影響的老一代領導人將把重任移交給更加年輕、政治思想更加開放的一代。當然,新一代的領導人也許會更加傾向於敲響民族主義的戰鼓,將海峽兩岸、中美以及中日關系推向對抗的邊緣。在中國近些年的歷史中,外界對中國發展方向的預測很少像現在這樣模糊不清。
毫無疑問,中國的經濟改革進入到了一個生死攸關的攻堅階段。但是,人們對中國入世的厚望或著說是恐懼以及對新一代政府領導人的展望都頗有些本末倒置。中國現在的發展道路至少在近幾年內都不可能出現大的變化。談論中國的經濟方針是否會在近期內有所調整,最主要的是要看中國政府在改革的這個最具決定性和艱巨性的階段中如何具體操作。在這一時刻,政壇交接給領導人帶來的分神將很有可能加大改革失敗的幾率。而失敗的結果必將是災難性的社會混亂,這一點是中國的領導人在1989年的政治風波後一直盡力避免的。
世貿組織對中國的要求要遠比它的前身——世貿總協定——給成員國提出的要求嚴格得多,當然也更加難以達到。入世協定要求中國開放自己令人羨慕卻一直籠罩著保護面紗的所有產業市場,比如銀行、保險、通訊和農業等等。而降低某些產業的貿易壁壘,便意味著增加國內的失業率;同樣,一些產業的開放也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實際上。關稅對於中國來說不過是小事一樁:中國已經是關稅率最低的發展中國家之一。更加重要的是,中國需要引入更多的新機制,以便使其能夠真正地以市場經濟自居。無論有沒有入世,中國都需要適時而變,以保證其改革過半的經濟大廈不至於瞬間坍塌。為此,中國必須維持高速的經濟增長。盡管去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的官方統計數字為7.3%,但是對比迅速上升的失業率,這樣快的經濟增長仍顯不足。根據世界銀行的預測,在即將到來的十年中,中國需要每年創造800到900萬個新的就業機會,比90年代後五年的水平還要多出550萬到650萬個。這樣的估計仍不失保守。現在中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將很可能一直維持在7%左右,這比中國90年代末期的水平要低了1.5個百分點。
在過去,中國曾一度依靠解放曾經被禁錮了的產業生產力來促進經濟的繁榮(先是農業,緊接著是小型私有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但是現在的中國發現自己已經很難再次輕易地找到新的增長動力。中國必須使勞力以及資金的市場分配更加地有效合理,而這樣的目標極易因政府在市場中的過多參與而遭扼殺。舉例來說,主導著中國銀行業的國有銀行,在一定政治因素的促使下,令大部分信貸資金都流入了經營不善的國有企業。國有企業仍然是關乎經濟和社會穩定的國民命脈,因為全國45%的城市工人就業都要由國有企業來解決。
從證券上市到破產認定,各種各樣保障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機構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政治因素的羈絆。在最近出版的一本描述中國商業環境的著作——《中國夢》中,作者喬·司徒德威爾指出中國在90年代的年均破產率只有0.05%,僅僅是美國水平的1/20。中國的兩家證券市場如今已經有10年的歷史,但是仍然僅僅只是國有企業的活動舞臺。大多數的股票都控制在國有公司或是國企職員手裏,普通的買家很難影響到企業的操作和運轉。一位熟悉中國市場的私企商人稱中國的證券市場“先天不足”。
維持高速的經濟增長率需要強勁有力的內需支持,但是在過去的四年中,農村人口(占中國人口總數的65%)的人均收入增長一直停滯不前。唯一的長遠之策是將這些農村的剩余勞動力(至少有1.5億人口)轉移到其他的產業中去。但是為鄉鎮企業籌集資金的農村信用社相繼破產,而城市工業甚至還無法為城市人口提供足夠多的就業機會,就更不要提那些源源不斷湧進城內的民工大軍了。
當然,隨著國外投資的流入、出口貿易的增長以及全球經濟形勢的好轉,中國經濟必將大受裨益。但是考慮到中國的龐大,中國經濟最首要的還是要依靠國內經濟增長的拉動。在過去的五年中,國內經濟的增長動力主要是源於政府的財政投資。順理成章的,國債的數量也會高速增長。國債,再加上國有銀行的壞賬以及福利負擔,給中國經濟埋下了財政危機的隱患。
(中國網2002/6/20)
發稿:2002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