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門的哲學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安希孟

在封閉的墻上打開一個洞口,可以方便進出,這就是"門"。後來,凡關塞隘口皆稱為"門",如玉門、雁門、虎門、江門。古代的"門"與"戶"不同:一扇曰"戶",兩扇曰"門"。又,在堂室曰戶,在宅區曰門。有巢氏教民築巢,是為了遮風擋雨,防止野獸侵害。有了巢穴,也就有了門戶。門戶的用途可謂大矣,除了送往迎來,還可以通風送光。沒有門戶,作繭自縛,與外界斷絕往來,就會餓死、憋死。

然而門的作用還不止是進進出出,它的更直接的目的是防止野獸和外人進入。我們的遠祖就寢前在洞口堵上一塊石頭或一些樹枝,既隔斷寒流,也杜絕野獸侵害。進入文明社會,門的防堵作用更在於防範小人,難怪空想社會主義者們早就提出"夜不閉戶"的理想。然而同他們的願望相反,現代的門戶演變得更加復雜,防盜措置更加完備。人類的文明從創立門戶開始,竟以拆除"門戶之限"為理想!

在中國古代,門有定制與級別,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故人有豪門與寒門之分。古代中國的階層劃分常以世襲或出身為標準,叫做門第,即等級。最能反映封建特色的包含"門"的成語是"門生故吏";門生即學生。"門生故吏"即指朋黨、黨羽。再說到"門生天子"這四個字,文化蘊含可就大了,很具有中國的特色。天子出於你的"門下",那你可就權力在手,炙手可熱了。

古代中國進門的人因身份不同而走不同的門,門有高下榮辱之分。比如北京城的門可謂多矣,且分工各有不同,出師征伐與班師回朝,各有其門可走。天安門是北京城久負盛名的"門"之一。這裏發生過軍閥槍殺青年學生的事件,也發生過群眾的遊行示威。然而,這"門"早已失去了"門"的功能,成為歷史的檢閱臺、見證人。

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以叫做"院落文化"。四壁合圍,高墻環堵,朱門紅墻,深宅大院。院墻的高矮,常常依主人的社會地位和身份而定,不得逾越規矩。直到今天,很多機構仍然被稱作"院"--盡管有的機構其實並沒有院墻:法院、科學院、劇院、醫院、寺院。院多,門也多,有正門,也就有旁門左道、歪門邪道;有前門,也就有後門。有了門,便有了內外之別。因為門多,所以漢語中包含"門"的詞匯也就特別多:門道、門路、法門、一門功課、一門心思。在封建社會,"家"因而也同時被叫做"門",比如說"家門不幸"、"門庭若市"、"將門虎子"、"敗壞門風";說一個人事業有成,是"光耀門媚";殺死全家叫"滿門抄斬";結為姻緣則叫"一門親事";"男嫁女"叫作"倒插門"--讓外國人摸不著頭腦。

這樣說來,咱們的國學也可以被稱為一門"門學"。漢語中與門有關的詞匯非常發達:閃、閉、閑、鬧、閱、閣、閏、闊、闡。"關"是門的放大。中國自古關隘要津很多:山海關、雁門關、平型關。所以咱們的傳統文化也可以叫"關"文化。國學其實是"關學"。"關"的引申義為關隘,如"難關"、"年頭"、"鬼門關"。陶淵明哨嘆:"豈忘遊心日,關河不可逾。"我始終覺得,這多關隘,實足以影響中國各地的商業流通以及同外部的交流。

閉門、封門、死守,會使門失去意義,會扼殺生命。"門"乃生命之門。門,通向生命。看來,開放乃國家民族生命之源。

我頂不贊成老子說的"不出戶,知天下。"我贊成大家走出國門,到外面世界看一看。不是要去"見大道",而乃多見見"人道"。我希望走出國"門"。秀才不出門,難知天下事。改革開放","開放"二字的英譯是"open-door policy",亦即"門戶開放"。那意味著我們一度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門戶的形象因而常常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一個人的形象。凱旋門是巴黎的象征。今天,一提到"水門"使人想到"醜聞",以致在美國後來常有某某"門"之稱,乃"醜聞"之別名。"醜"而能成為"新聞",這是現代法制國家與傳統專制國家不同之處。

《聖經•馬太福音》說"你們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的,那門是窄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寬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按基督教的觀點,進入天國的門之所以是窄門,乃在於在基督徒的生活中除了專一為主盡忠及全心全意作奉獻外,別無東西留給你,這樣的門就很狹窄。

柏拉圖說:"給不確定者以限定"。然而,"限定就是否定"(斯賓諾莎)。這意味著,規定什麼人進,同時就表明拒絕另一些人進。門就是限定,這限定又是否定。如果完全隔斷,不許任何人進入,那就無須這門的存在。同樣,如果完全開通,任人進出,毫無限制,那同樣無須門,故門是限定中的否定。門的肯定是在否定中或通過否定建立起來的。

有了門;就有了守門人。守門的人既是為進門的人而存在,也為不許進門的人而存在。守門人不僅會說"請",也會說"不"。"請"和"不"是守門人自身存在的意義。

卡夫卡描繪了一位K先生(大概是他自己)的處境:他無辜被捕。他想為自己申訴,然而卻不得法門而入。這是對現代人的生存狀態的描繪。K想進城堡,終不得其門以入。現代人的生存狀況是:走過一道門,又一道門,至死走不完該走的門子。這叫做"辦事難,難於上青天"。

西方歐美國家很少有院落,因而門戶比中國少。筆者沒有機會享受公款出國,但也註意到,國外政府機構並不深閉固擔在豪門大院之中--嚴格說來,他們有政無"府"。他們的政府也並不那麼門禁森嚴,普通百姓也可以到白宮草坪上閑坐、示威、看熱鬧。外國的"書院"(學校)其實也沒有"院"。因為沒有墻,所以也就沒有門。沒有擁擠不堪、打破頭腦的"前門";當然也就沒有"後門"。外國的學校沒有圍墻,內外無別,界限不清,四通八達。外國的大學生可以自由聽課,邊的人進學校很容易,裏面的學生出上也很容易;外國學校紀律也比較松弛,學生比較自由--但這並不表示這些學校不出"人才"。一個人享受自由越多,便越懂得自我約束,便越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而"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則人的尊嚴掃地,鼠竊狗偷便在所難免。

我所在的山西大學一度門內有門,墻內有墻,院中有院。後來一夜之間拆除柵欄,花園、草地。操場、宿舍區沒有院墻,四通八達,行人們有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覺,從而不攀墻越欄,自尊得很。可見,門不可無,也不可多,門多便是無門,無門反倒有門。物質的、有形的門,實際上是無形的、精神的狀態的一種形象。

門的作用無非是行與禁。行是放行、通行;禁是禁止、阻擋。門的異化意味著對門的濫用。暢行無阻者是有門路的人,真正有困難的人卻"摸不著門",門失去了正常功能。現代"卡門"應當被拆除。對這樣的門,應當"破門而入",或"破門而出"。我們的立法,當然應當對把守門徑的人作出嚴格規定,切不可讓有些人一身而兼守門人與進門人之二任。

門的正常功能是通行,一旦門阻礙了通行,門就失去了其一半功能;門不應當成為特權者的護身符,似乎守門人可以根據好惡決定行與止。門的開與閉,應當依法而行,少數人操縱門鑰的時代,應當成為歷史。

(原載《東方》雜志2002年第10期)

《世紀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