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足跡:泰山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 |
“岱”、“岱山”、“岱宗”均見於戰國典籍中。《尚書·禹貢》:“海、岱惟青州。”《周禮》:“河東曰兗州,其山鎮曰岱山。”《尚書·舜典》:“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而“岱嶽”則首先見於西漢劉安及其門客所著《淮南子》之中:“中央之美者有岱嶽,以生五谷桑麻,魚鹽出焉。”何謂“岱”?《說文》釋:“岱,大山也,從山,代聲。”《風俗通義》:“泰山—曰岱宗,岱始也,宗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故為五嶽長。”後來“岱”就成了泰山的別稱。何謂“嶽”?《詩經·大雅》“菘高維嶽,峻極於天。”。“嶽”,即是高大的山,又是山之尊者,古人傳為群神所居之處。
獨尊五嶽
西漢文學家東方朔認為: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恒,為群山之最。泰山實際海拔高度並不太高,在五嶽中次於恒山、華山、僅占第三位。在全國大山中更是望塵莫及。但它為什麼成為赫赫於古今的“五嶽之長”、“五嶽獨宗”呢?
泰山崛起於華北大平原東側的齊魯古國,東臨煙波浩瀚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漢、泗、淮之水。縱覽東部沿海廣大區域的地理形勢,泰山踞高臨下,成為萬裏原野上的“東天一柱”。“中有岱嶽”,即說明泰山居中,為天下的中心,這裏氣候濕潤,土地肥沃,成為古人類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帶及古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幾千年以來,這裏一直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夏初,禹分九州,其中冀、豫、青、兗、徐五州均在此;戰國七雄時,這裏有六國之都,泰山成了東方文明的代表,偉大莊重的象征。《新唐書·韓愈傳贊》:“其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鬥雲。”從此,便把偉人或在某方面有聲望的人比喻為:“泰山北鬥。”
六朝任方《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氏死後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盤古屍體的頭向著東方,而且化為東嶽,泰山就成了當然的五嶽之首了。這反映了泰山獨尊五嶽的歷史背景。
東方是太陽出升的地方,古人即認為是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按“五行”東方屬於木,按“五常”為仁,按“四時”為春,在《周易》八卦中屬震,在“二十八星宿”中為蒼龍。“東”字的繁體屬會意字,此字從木,日在其中,“木”字在甲骨文中與“桑”字通用,故有日出扶桑之說.“仁”是天地大德,“春”是萬物更生,“震”與“蒼龍”則是帝王出生的騰飛之地。於是,泰山一變而為吉祥之山,神靈之宅,紫氣之源,萬物之所,甚至一草、一木、—石都能靈應昭昭,齊魯大地上至今流傳著“吃了泰山靈芝草,返老還童人不老”的諺語.先秦帝王封泰山時,怕惡傷山石,觸怒神靈,便用蒲草裹住車輪上山。
舊時泰山周圍城鄉街口,村頭要沖處或層墻上常立碑碣、嵌方磚,上刻“泰山石敢當”鎮妖避邪。據《墨莊漫錄》載,此俗自唐代即有。敢當就是所向無敵。傳石敢當是泰山上的勇士。山下張員外家的姑娘被妖魔纏住得了重病。員外貼出告示:誰要治好小女的病就把她許配與誰。石敢當見天將黑,就揭了告示,讓張家準備一面銅鑼、一盆香油、一口大鍋,然後他用棉花搓成十根粗燈撚,放進油盆點著,上面扣上大鍋,自已用腳挑著鍋沿。天黑不久,只聽妖風自東南而來,石敢當立即挑翻了鍋,敲響了鑼,妖魔一見燈火,一聽鑼聲便逃之夭夭了。從此妖魔再也不敢來了,姑娘的病也好了。但妖魔仍然到別處作惡,石敢當天天被請去捉妖。後來,妖魔聽到他的名字就逃,所以人們就在泰山石上或磚上刻上“泰山石敢當”鎮妖。
小小石碣竟然有如此威力,巍巍泰山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號為“天下第一名山”。
發稿:2001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