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琴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 |
早期古琴是五根弦,代表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後來周文王加上了“天、地”兩根弦,形成了現在的七弦琴。因為人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構成,所以“金、木、水、火、土”五根弦合並成“人”,加上“天、地”,構成“天、地、人”三才。最粗的弦為天,代表陽剛,粗曠,低沈的韻律。最細的弦為地,代表細膩、尖銳、溫柔的韻律。
古琴樣式較多,主要有“仲尼式”、“落霞式”、“聯珠式”、“焦尾式”、“霹靂式”、“鳳勢式”、“伏羲式”、“列子式”、“靈機式”、“神農式”、“亞額式”、“師曠式”等。
伏羲伐桐創瑤琴
相傳很久以前,天帝伏羲以聖德管理著東方大地。
伏羲時時察看人間。他看到人們吃生食經常犯病,就取來自然火種,傳給地上的人們,改變了人們吃生食、喝腥血的飲食習慣。他看到人間的日常生活有很多事情需要記憶,在環顧了四面八方之後,畫出了八卦圖形,概括出天地萬物的各種情況。從此,人們便用伏羲發明的這種符號來記載發生在生活上和自己身邊的各種事情,加強對生活的記憶。伏羲巡視到江河湖海邊,看到人們吃魚比較困難,便仿照蜘蛛結網的樣子,把繩子收起來,編織成一張又一張的魚網,教會人們去水裏捕魚,改善人們的生活。
伏羲給人們不斷造福。為了給人間的生活增添樂趣和歡樂,他總想創造出美妙的樂器。一天,伏羲巡視到西山桐林,只見金、木、水、火、土五星之精,紛紛飄落在梧桐樹上。頓時,仙樂飄飄,香風習習。繼而又見瑞氣千條,霞光萬道。天空彩屏開處,祥雲托著兩只美麗的大鳥,翩翩降落在那棵梧桐樹上,其余諸鳥紛紛飛集在各處樹上,朝著兩只美麗的大鳥齊鳴。伏羲見到如此奇異現象,忙召來輔佐他的木神句芒問究竟。
句芒笑著對伏羲道:“這兩只最大的鳥,就是鳳凰呀!”
伏羲驚異道:“原來就是鳳凰啊!”
兩人正說時,只聽見那兩只大鳥“即足即足”地叫起來了,旁邊的百鳥也都一齊叫了起來,仿佛朝拜一般。
句芒又指著說道:“這個叫起來聲音‘即即即’的是雄鳥,就是鳳。那個叫起來聲音‘足足足’的,是雌鳥,就是凰。它們有六像:它的頭像雞,它的頷像燕,它的頸像鴻,它的尾像魚,它的身像龜。天帝看看,像嗎?”“果然像。”句芒又道:“對鳳凰還有一說,頭圓像天,目明像日,背偃像月,翼舒像風,足方像地,尾五色俱全像緯,,這也叫做六像。”伏羲笑道:“據我看來,這個六像,不如前那六個像準實。”句芒又道:“它還有五像:頭上的文彩,仿佛像“德”字;翼上的文彩,仿佛像“順”字;背上的文彩,仿佛像“義”字;腹上的文彩,仿佛像“信”字;胸前的文彩,仿佛像“仁”字。戴德,擁順,背義,抱信,履仁,所以說它是五德俱備的靈鳥。”伏羲道:“我聽說鳳凰為百鳥之王,所以百鳥都跟隨著它,這可信嗎?”句芒道:“這與我們跟隨著天帝您一般,十分可信。天帝今日親眼所見百鳥朝鳳凰,那是因為鳳凰是中央神鳥,所以它稱百鳥之王。”伏羲道:“我聽說鳳凰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它非竹不食,非醴泉不飲,非梧桐不棲。而今,不僅五星之精下降,而且雲托鳳凰來朝,此樹必是桐林中的神品,堪為雅樂。”句芒道:“有其應者,必有其德,天帝所言極是!地上樹木林莽千萬種,只有梧桐樹才能招鳳凰。用此種神木作樂器,必歷千年而不衰。”伏羲聽木神這麼一說,大喜過望,於是,朝那棵桐樹拜道:“皇天降祉,施民以樂。”禮畢之後,他令人砍伐那棵桐樹而歸。
伏羲仔細端詳著神樹,然後按33天之數,將梧桐截為三段。他用手叩上段,其音太清;叩下段,其音太濁;然後取中段叩之,其音清濁相濟。伏羲大喜,便將中段桐木浸在長流水中,經歷了八九七十二個晝夜後,蔔得吉日良辰,請來妙手神工造樂器。神工不知怎樣下手,伏羲便吩咐按周天365度之數將桐木削成三尺六寸五分長,又按四時八節之數,定為後寬四寸,前闊八寸,然後按陰陽兩儀之數定下高度,外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內按宮、商、角、徵、羽五音安上五根弦。隨後又依百鳥朝鳳凰的情景編創了《駕辯》樂曲,供彈唱。
每當人間慶賀豐收和節日的時候,人們便用伏羲提供的熟食,用他幫助編織的魚網,打撈出水裏的魚,烹調出美味佳肴,擺成豐盛的宴席。在宴席當中,大家還要彈奏伏羲發明的樂器,高唱他創造的樂曲,其樂融融。
後來,王母娘娘在天宮瑤池宴請天神,為了歡娛,特調來伏羲創造的樂器當場演奏。天神們見這樂曲動聽,樂器奇特,便依來歷將它喚作“琴”,取“當今鳳凰為百鳥之王”象形之意。因又是第一次在天宮瑤池見到這新物件,便將伏羲所創的樂器稱為“瑤琴”。
從此,人間便有了古老的樂器——琴。由於它是東方天帝伏羲創造的,故而中國的琴藝舉世矚目,歷千年而不衰。
更新:2002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