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周易》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周易》認為自然與社會是統一的。《周易》每一卦都揭示了天地自然之道,及該卦在自然之道中所處的時勢,然後把這個道與時勢,作為對人類社會的整體制約,從而決定人們應當怎樣去行動。古人把這種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的統一性,稱作是天人感應,要人們去究天人之際。易經倡導天道循環是自然常理,君子效法天道,就應當崇尚此理,不能違天逆常,要順時適變。在陽剛生息之時要順應,在陰柔生息之時也要順應。這是為什麼要"順"的道理。但陰柔的生息確實又不利於君子,因此又不能消極順應,還要加以制止。只不過制止的方式不是對抗性的,而是因勢利導。
"時"與"中"是《周易》裏非常重要的兩個概念。《周易》要求人們在道德修養上要符合"時"、"中"。中即孔子講的中庸之道。所謂中庸,實際上指的是在天地自然之道的正中運行。所謂"時"是指與時勢一致。天地自然的運動有它的時序,時序的不同階段所形成的時勢就不同,時勢是隨時序而變化的。人要順應天道,就必須按照時勢經常調整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言行與時勢保持協調一致,簡言之就是要順時應變。能時能中,人的行為才符合天地自然之道,保持正確,從而趨吉避兇。
現代許多人對《周易》中的"命"有誤解。《周易》裏不時提到"命",對命的認識與今天的說法不盡相同。《周易》講的命是與時位相關的一個範疇,即在天地造成的時勢中所處的特定位置,這是一種客觀條件的拘限,誰也不能超越。在客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去行動,就是順應天命,即可獲吉,絕不是讓人們坐等好運的到來。不顧客觀條件盲目行動,那是逆天命,逆天命就會遭兇。《周易》既反對盲動,又鼓勵人們順應規律去活動。知道自己所處的時勢地位和應當活動的規律,這就是知天命。實際上,"命"是客觀條件對人的限定,是自然與社會法則對人的制約。
氣是《周易》講的陰陽二氣。陰陽二氣之中,陽氣是創生的、主導的,陰氣則是順動的,終成的。陽氣是活性的,具有生命力;陰氣則是收斂、閉藏的。兩者雖是構成宇宙不可或缺的對等因素,但作用並不相同。因此常常褒陽而貶陰,重陽而輕陰。二者不是平行關系,而是有輕重軒輊之別。吉兇禍福是由事物運動發展的陰陽軒輊規律決定的,這個規律就是事物都是在矛盾對立中不斷發生變化,否極泰來、盛極而衰,萬事萬物各有自己當令用事的時勢,時勢一過,必然會走向自己的反面。
卦的消息變化是《周易》的內部組織規律。陰陽的消長都不是驟變,而是漸變。卦變時剛柔爻的推移極好地揭示了事物的對立統一。十二消息卦剛柔爻的推移極為直觀地把陰陽的消長表現出來,把事物的對立統一運動作了形象化的圖示,揭示出宇宙運動回環無端、往來不絕、永動不息的客觀規律,提示人們在實踐中要遵循宇宙運動的規律,永無止境地前進,並指導人們把握物極必反的規律。不為已盛,盛極知退;不欺弱小,新生可畏,始終把自己放在客觀的位置上。
"合二而一"是《周易》的基本規律之一。以損卦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為例,象辭說"一人行,三則疑也"。意思是一人行走會得到友人,三人同行會產生猜疑。《系辭·下》解釋這一句說:"天地因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意為天地陰陽二氣的親密交合,萬物得以濃醇化育;男女精血交構,萬物得以化生,此句正說的是陰陽之間的"致一",也就是達到一致。對立雙方有同一性,不能加入第三者,加入第三者就破壞了同一性。象辭說"三則疑也",指的就是加入第三者同一性就要破壞,相互猜忌。在《周易》中,"合二而一"是存在的,天地要合二而一,男女要合二而一,萬事萬物對立雙方無不合二而一。
六十四卦向人們描述了一個大的運動周期,以後的運動還會按這種周期的方式出現,這樣就概括了無窮永恒的哲理。它向人們揭示了宇宙運動的周期性特征。宇宙的發展運動是無窮的,而運動方式卻是周期性的。
發稿:2001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