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養生之道
——《周易》“反身修德”與中醫“德全不危”
![]() |
“反身修德”是《周易》哲學思想的又一精華。《周易》註重道德修養。重視自身的完善,強調自強、自立、自省、自謙。《周易》書中關於德性修養的警句比比皆是,如《易傳》在釋《蹇卦》、《乾卦》、《晉卦》時分別提出了“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自強不息”、“君子自昭明德”、“君子以厚德載物”等等。何為德?《正韻》歸納得好:“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純懿之稱也。”德性的修養是人們事業成功的保證,也是趨吉避兇的法寶。《益卦》與《大傳》揭示得深刻“有孚惠心,勿問,元吉。”“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中醫養生承襲了《周易》重德的哲學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德全不危”的養生觀。《內經》曰:“上古之人……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故“大德者必得其壽。”所以“淳德全道”是“任我逍遙過百春”的先決條件。俗話說得好:“心底無私天地寬”。道德高尚的人虛懷若谷,寬宏大量,心地善良,為人正派。故能心安不懼,心廣體舒。魯哀公曾向孔子請教,智者壽乎?仁者壽乎?孔子回答道:“智者仁者皆可以致壽。觀世人凡氣質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貌之重厚者壽,言之簡者壽。蓋溫和也,慈良也,寬宏也,重厚也,簡點也,皆仁之一端。其壽之長,決非猛厲、殘忍、偏狹、輕薄、淺燥者之所能及。”孔子的精湛回答揭示了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養德養性無二術”。縱觀歷史我們看到:孔子不但提倡“仁者壽”,而且以崇高的德行履行自己的諾言,晚年“讀《易》,韋編三絕。”七十高齡後仍堅持著書立說,誨人不倦,造福於子孫後代。唐代名醫孫思邈壽高德劭,被後人傳為佳話。他不但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而且註重德性的修養,“心誠意正”、“順理修身”是他的至理名言。百歲後仍登山采藥,出診行醫攻讀《易經》,撰寫醫籍。孔孫兩氏的輝煌人生向人們展示了“大德必得其壽”的必然結果,當為後人養生的楷模。
更新:2002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