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報]北京觀察:廣電政策,不松反緊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雲上風隨著中國大陸加入世貿組織的迫近,各種傳言不脛而走,這種種傳言都是對前景抱有種種希望的,有的希望還會存在一段時間,有的希望則很快就破滅。大陸的廣播電視領域就是這樣,自己的別人的希望,都很快破滅。本來外間認為,隨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大陸的廣播電視領域馬上就要開放和改革,其中對外面來說,關心的是衛星電視的落地、有線電視的外資進入;對裏面來說,則是合並重組轉現生機。
但最近傳出的情況表明,裏面外面的希望都不能很快實現,北京當局的政策又在搖擺中作出調整,新近對廣播電視采取了強硬的政策,有官員聲稱,五六年內不會對境外開放衛星電視,有線電視不準外商投資。這種強硬政策取態的陰霾,與數月之前即將開放天空的一派明媚相比,真是相去千裏。
據說,廣播電視主管當局不僅對外資、外國節目的進入樹起盾牌,對早前廣播電視改革,也下了停車令。中央電視臺的內部改革,原來制訂的制播分離方案,已經全部停頓不會再考慮。而從去年開始的成立省一級有線電視網路公司,進而成立全國性的網路集團的計畫,則因各地方臺的消極抵抗,基本處於無疾而終的狀態。
有一種說法認為,廣電開放政策的轉變,與當局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收緊是一致的。大陸最近調整了一系列意識形態領域的官員,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廣播電視局等。其中徐光春以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身份,來兼任國務院廣播電視局長。徐曾任新華社上海分社和北京分社社長,江澤民進北京後受到提拔。但徐在政治上極保守,他到任後的一系列舉措,證實北京高層有人要收緊對廣播電視領域管制。
在這種情況下,滿懷希望地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些幼稚。而大陸一些研究廣播電視業的學者,從產業發展的角度,提出要當局在政治和資本中找尋平衡點,來改造和發展廣電業,這就顯得有些天真。必須認清的一點,是在北京的眼中,廣播電視是最重要的媒體,超過了報紙雜志,同時也是最具意識形態的媒體,也正如江澤民所說,是必須加以控制的「重要陣地」。
發稿:2000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