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見仁見智 > 雜談隨筆

重義輕利商人獲利超往年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劉曉

儒家創始人孔子提出了“重義輕利”或者說“先義後利”的思想。孔子認為“君子義以為上”、“見利思義”和“義然後取”。一次,孔子與子貢談論食、兵、信三者孰為重時,孔子以信為第一,認為“民無信不立”。顯然,足食和足兵體現了功利追求,而民信則屬於道德追求的範圍,在這種情況下,孔子將道德追求置於優先於利的地位。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義利觀對西漢以後的朝代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然而,在中共治下的“一切向錢看”、很多人“重利輕義”的現代社會,人們已經不知為何“義”要大於“利”。其實,這是上天對人的基本要求,一個人在面對“義”與“利”時如何選擇,神佛都會看在眼中,那些“重義輕利”者一定會得到上天賜予的福報。

清代梁恭辰撰寫的《勸戒錄》中就提到了一個“重義輕利”的商人得福報的神奇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劉映南,江西人。嘉慶六年(1801年),他跑去千裏之外的福建汀州做生意,賺了不少錢,於是將銀子裝在箱子中坐船回家。怎料途中上岸遭遇竊賊,箱子被偷走。劉映南當眾號哭道:“箱子裏有毛某所寄存的200銀子,這可怎麼辦呀?”

此時大概竊賊還沒有走遠,眾人十分同情他,就幫助他去追竊賊,很快就看到了竊賊的身影。那竊賊見勢不妙,丟下箱子加速逃跑了。劉映南打開箱子,大喜道:“毛某寄存的銀子還在啊。”不過他自己賺的銀子都沒了。

眾人問他丟失了多少銀子,他說“400兩”。眾人很奇怪:哪有丟了銀子還高興的呢?於是問他為何歡喜。劉映南說:“寄銀在,還可以去見朋友。自己丟失了銀子,大概是命吧!”眾人紛紛贊嘆。

這一年,劉映南做生意獲得的利潤比以往多出數倍,正好補償了他所丟失的錢財。這難道不是上天在嘉獎他嗎?

嘉慶十四年(1815),與劉映南有生意往來的一位同鄉在福建歸化縣(今明溪縣)經商,忽然生了重病。恰好劉映南前去收賬,看見債主們都聚集在他的店中,在查驗清點錢財貨物,商量如何分配,但因為各持己見,還沒有結果。

這位同鄉欠劉映南50兩銀子,數額是所有人中最高的。劉映南便對眾人說:“如果錢貨暫且不分,病人大概還不會死;如果錢貨驟分,病者必死無疑,人家就會說我們導致他死亡的,況且他的家人該怎麼辦呢?他欠我的最多,現在這種情況,不如我們等到明年春天再說,如何?”

眾人都同意了,隨後散去。而商人不久也痊愈了。劉映南回到船上返家,半路上有大盜準備搶劫他,但聽說他是空手而回後,就放棄了打劫。劉映南的性命得以保全,這難道不是冥冥中自有安排?劉映南的一個善舉也讓自己逃脫了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