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炼文化世界回眸再现辉煌
道德升华缘归大法病祛身轻佛光普照今日神话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时空中外预言科学新见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恶扬善曝光邪恶慈悲为怀
人生百态 社会乱象红朝谎言华夏浩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怒人怨因缘启示
深思明鉴心明眼亮信仰漫谈杂谈随笔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启示诗文乐画
国际声援天地正气良知永存紧急救援
主页 > 见仁见智 > 杂谈随笔

善与至善的玄想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朱铁志

【明心网】王蒙是我所一向尊敬和喜爱的作家,在《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里,他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深沉的理性思考以及良好的悟性,表达了许多独特的、对后人毫无疑问具有深刻启迪意义的观点。

他在书中所表达的“四无”(即“大道无术、大智无谋、大德无名、大勇无功”)哲学,特别是其中“大德无名”的观点,我是深以为然的。所谓“大德无名”,“是指对于旁人的关切与帮助,不期待任何回报的助人为乐,是为大局而不惜蒙冤受屈,把荣誉让给旁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是救人于不知,助人于不觉,原谅一切可以原谅的人于不动声色之中,而对一切争名夺利的举动,对一切曝光上传媒的事情避之惟恐不及,是永远不使自己成为被称颂的中心,永远不使自己享受过分的声名,不使自己被歌功颂德更不使自己被顶礼膜拜。”

我不知道王蒙先生是否系统研究过康德哲学,但他在这里所表达的,显然是一种近乎康德所倡导的道德形而上学的观点。在康德看来,人们行为的善恶、道德与否,只能从动机来评价,他只承认动机,不注重效果。只有从“善良意志”本身出发而选择的行为才是善良的。“善良意志”之所以善良,原因就在于“善良”本身,而不在功用。这种“善良意志”纵然毫无成效,但就因其“善良”,依然具有全部价值。至于它的有用或是无用,对于这个价值既不增加分毫,也不减少分毫。

其实,王蒙的“大德无名”也好,康德的“善良意志”也罢,昭示的都是一种我之所谓“至善”的、近乎难以企及的崇高的道德境界。一个人“本能”地行善、自然而然地做好事,从不希求从物质到精神上的任何回报,哪怕是从行善中获得快乐,这不是“至善”,是什么呢?这样的道德境界固然让人高山仰止,佩服得五体投地。但在佩服的同时,也难免生发可望而不可及的感叹。对于冉阿让式的至善楷模,当然要抬头仰望,真诚地行注目礼。虽然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永远达不到他那样的道德境界,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并不因为自己的力所不及和德所不济而怀疑甚至诋毁“至善”的境界。

“至善”作为道德境界的最高层次,当然不能成为约束每个公民的道德准则,只能作为取法乎上的一种号召。达不到“至善”的境界,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只能被动地无所作为。一个人出于某种良好的动机行善,或者是出于也许不那么崇高的动机做好事,在我看来,虽然不具有“至善”的性质,但同样是“善举”。哪怕在弱小面前只是动了恻隐之心,而并未付出实际行动,起码也是心存一份“善意”。“至善”与“善举”表现为行动,在其结果上看不出差异,但其道德境界的确是不同的。

如果把“至善”当成一种真正的“无私奉献”,那么上述的一般“善举”就是一种“有私奉献”。在现实的道德环境和公民普遍素质的基础上,我以为,道德号召只能从实际出发:倡导无私奉献,但不强求人家无私奉献;允许有私奉献,不能要求人家不存任何私念地做好事。无私奉献当然再好不过,但对一个普通百姓,能够做到有私奉献,起码比不奉献、比损人利己强多了。

一个吃五谷杂粮的普通百姓,只要有心向善,努力行善,多做好事,不做坏事,其实就不错了。做不到“至善”,起码可以有一些“善举”;没有“善举”,起码可以有一些“善意”,对人间不平事多一些愤怒,对老弱病残多一点恻隐之心。“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那种脱离客观现实和道德实践盲目提倡高标准、拼命唱高调的所谓道德教化,除了让人反感,变相培养“伪善”以外,究竟能起到多少实际作用呢?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那种大而无当、大而化之的道德教化,应该说还不少。一些高得吓人的道德境界,除了在书本上、传说中能够找到,在现实生活中实在难觅芳踪。什么“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啊,什么“有心为善,虽善不赏”啊,什么“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啊,实在都是一些只问动机、不问效果、似是而非的道德取向。你看看,为善而善不是善,有心为善又不赏,无心为恶也不罚,这是一种多么糊涂的道德观念,多么是非不分的道德环境!为了一种至高无上道德理想而极力贬损甚至否定世俗的道德选择,这本身究竟是道德,还是不道德呢?与之相应的,作为一级组织、一个领导,做了一点小事就整天挂在嘴上,一有机会就自我表白一番,变着法儿地向人家索取赞扬,甚至要求人家歌功颂德、马屁拍得山响,这又是那门子德性呢?

我总以为,对于居高位、担大任者,应当多一点“至善”的“绝对命令”;而对于普通百姓,最好多一点宽容和理解,少一点求全责备。德高望重者没有必要“己之所欲,必施于人”;凡夫俗子也应该多一点取法乎上、力争上游,争取早日超越“假言命令”。如此,我们的道德环境可能会更好些吧。

(《品茗》,转载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