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信心危机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李怡【新生1月13日讯】亲中护董议员黄宜弘在上周董伯宣读施政报告时,呼呼大睡,以致董离开时他也没有站起来致意。第二天,当董伯出席立法会答问大会时,黄站起来向董伯致歉,并且说他所以睡是因为对董的施政有信心。董听后龙颜大悦。
黄议员的表现与他其后的解说,极富象征意义,他表明:如果香港人对董伯的施政或他的报告有信心的话,除非他们都睡了;换句话说,只有睡了觉的人,才会对董伯有信心。
董伯在施政报告的引言中说:「带领香港经济走出困境,恢复市民对前景的信心,是本届政府的首要任务。」
因此,信心问题,是香港困境中首要的问题。为甚幺会有信心问题呢?董伯认为经济困境是主要因素,但特区政府没有能力解决经济困境,尤其是任凭通缩延续了五十个月仍然束手无策,才是市民信心问题的症结。换句话说,市民普遍对「来届政府」有无能力「带领香港经济走出困境」,并无信心。
董伯本人对于他在施政报告中所提的发展本地经济四大支柱,有没有信心呢?对于与珠三角融合有没有信心呢?如果他确信这几道板斧可以带领香港经济走出困境的话,那幺他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面对公众,不至于回避出席施政报告发表翌日的电台烽烟节目。
纽约前市长朱利亚尼,在九年前接任纽约市长之后,大力打击犯罪活动,抑制娼妓的街头猖獗行为,并削减对福利的滥用,为此而受到舆论、社福界、性工作者的无情抨击。但朱利亚尼坚持每天会见记者,每周在各个区公开集会与公众面对面对话,原因是他对自己所作的决策有信心,他坚持决策是对的,是对纽约市的提升有帮助的,他勇于为决策辩护,决不害怕与传媒争论,也不害怕与公众接触。
相形之下,人们不能不怀疑,董伯对于他所提出的一套,他自己是否也有信心。更何况,四大支柱根本是香港私营企业界一直在做的传统行业,不劳董伯予以指点。曹仁超说施政报告是「一纸空言」,并非过份。
市民最大的信心症结,其实还不是特区政府,而是董伯本人。五年多来,他的表现是「中央的特首」而不是「香港的特首」,最令市民失去信心。他每年施政报告中重重复复地说「国家好,香港好」,更使市民极为厌烦。上一次发表施政报告(○一年十月十日)的翌日,在电台烽烟中,一位女士打电话同董伯说:真正能使市民恢复信心的做法,是董特首宣布不再角逐连任。因此,这次发表施政报告后,记者会上记者问他有市民要他下台,以及他出席立法会时,何俊仁议员问他有没有想过退位让贤,都是真正针对如何解决香港信心危机的严肃提问。董伯却认为是以「挖苦」他来解决问题。他若不是无视信心问题的症结,就是自我陶醉而全无自知之明。
要解决香港信心危机,使香港市民恢复振兴经济的信心,最起码是董伯公开为过去五年的劣绩道歉,最根本的做法是退位让贤。即使董伯过去五年多「问心无愧」,但倘他的退位有助于让香港人恢复信心,为了香港,他也应该这幺样做。
(苹果日报)
发稿:2003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