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請客叫“作東”?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心語【明心網】明朝馮夢龍《古今譚概·文戲》:“東都周默未嘗作東,一日請客,忽風雨交作。”及《紅樓夢·第三十七回》∶“既開社,便要作東。”另現在朋友相互之間請客吃飯經常會說∶“今天我作東,請大家一起吃飯。”這裏所提到的“作東”,都是做主人、請客的意思。
那麼,為什麼請客叫“作東”呢?
在《左傳·僖公三十年》上載:“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這段記載大意是說,春秋時代,魯僖公三十年九月十三日,晉文公聯合秦穆公一起圍攻鄭國,起因是鄭文公曾對晉文公無禮,並與楚國親近。
鄭文公接受大臣建議,請老臣燭之武去遊說秦國國君,解救鄭國。於是趁著黑夜,鄭國人用繩子把燭之武吊出城外。
燭之武去見秦穆公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晉國位於秦國與鄭國之間,貴國要想越過晉國的土地來控制鄭國,恐怕很難做到。您何必滅掉鄭國而讓晉國得利呢?晉國增加一分實力,就是秦國減弱一分實力。”
燭之武接著說∶“如果留下鄭國,作為秦國東方道上的主人,秦國行人、使者來來往往,鄭國可以供給他們所短缺的物資,對您沒以什麼害處。如今,晉國向東已把鄭國當作邊界了,又打算向西大肆擴張,如果不損害秦國利益,晉國要從哪裏取得土地呢?損害秦國利益而讓晉國獲利,請您再考慮吧!”
秦穆公聽完很高興,與鄭國訂立盟約,並派兵力駐守鄭國,自己領軍回國了。晉國不得已也只好退兵。
因為鄭國在秦國的東面,所以鄭國自稱為“東道主”。此後,往往客人就以“東道主”或“東道主人”來稱呼主人。如唐朝李白《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詩∶“君為東道主,於此臥雲松。”及《紅樓夢·第三十七回》:“我雖不能做詩,這些詩人竟不厭俗,容我做個東道主人。”
此外主人除了稱“東道主”,也可以簡稱為“東道”,如宋朝蘇軾《o"陂魚》詩:“東道無辭信使頻,西鄰幸有庖齏釅。”及元朝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折》:“范仲淹云:‘兄弟,請你那東道出來,我和他廝見。’”
久而久之,凡是接待或宴請賓客的主人都泛稱為“東道”、“作東道”,即請客之意。如《通俗編·卷十三·交際》:“世俗謂主人曰東家,具觴款客曰作東道。”及《紅樓夢·第三十七回》:“這原是我起的意,我須得先做個東道,方不負我這番高興。”
後來人們漸漸的把“作東道”作為請客的代稱,也有簡省一個字稱為“作東”。所以,請客也就被稱為“作東”。@
發稿:2009年9月19日
更新:2009年9月26日